2017年12月14日 星期四

成功減重要多喝水!早午晚6時機喝對不NG

俗話說的好:「人可三日無糧,不能一日缺水。」由此可知,充分的水分補充對人體健康的重要性!多喝水不僅有助於促進腸胃蠕動、預防便祕,對於維持人體代謝機能正常運作,也有一定益處。因此,想要成功減重,學會如何正確喝水、補對水分,可謂首要關鍵!


不想水腫纏身更要補水!每日建議飲水量:體重乘以30~45毫升恰恰好
不過,偏偏坊間卻有不少民眾認為,自己是喝水也會胖的體質,或擔心補水過度易導致水腫問題找上門,而不敢喝水。可是真有這一回事嗎?吳宏乾、何姿萱、孫于盛、張致浩、簡偉翰、林美辰、吳庭蓁、林婕安8位知名中醫師在共同著作的《八位醫師聯手調配的減肥七日餐》一書中提到,其實飲水量太少,反而會讓身體細胞產生「渴」的訊息,而緊緊抓住水分,導致水分不易排出,造成易水腫體質。

https://www.dr-heichao.com.tw/online_index.php


所以,擔心水腫上身的減重瘦身族,更要養成少量多次的飲水習慣,增加水分在體內吸收,以及利用循環的時間。至於,減重瘦身族每天該補充多少水分才夠?一般來說,正常成年人每天應喝的白開水量為「體重(公斤)×30~45」毫升;也就是說,體重60公斤的成年人,每日建議飲水量為1800~2700毫升。但值得注意的是,若是有運動習慣,或在容易流汗的環境工作者,喝水量則建議需提高到至3000毫升左右為佳。
喝水也有訣竅!減重瘦身族把握6時機,正確補水不NG
除了說明如何自我評估每日水分攝取量,8位中醫師更推薦有瘦身需求的民眾,不妨可養成準備1個500毫升保溫瓶的習慣,來測量一天的飲水量是否充足。此外,更以一天2400毫升左右的水分補給量建議量,教導大家怎麼把握早午晚6個最佳飲水時機正確補水:


時機1/起床:睡著時腸胃蠕動較慢,起床時又是空腹,此時喝水,吸收更完全,也能促進腸胃蠕動,幫助排便,減少便祕的機會。如此也能讓濃稠的血液變稀,降低心肌梗塞等疾病發生的機率。
時機2/早上:在上班或上課前,放杯水在身邊,隨時補充水分。
時機3/午餐前:午餐前喝水,可以增加飽足感,避免吃太多。
時機4/下午:放杯水在身邊,隨時補充水分,此時至少要喝1天所需水量的一半以上,以500毫升的保溫瓶來測量,應該要接近3瓶了。
時機5/晚餐前:晚餐前喝水,減少吃飯的量。飯前半小時先喝水150~200 毫升,除了有飽足感,可以幫助消化,還可避免胃食道逆流。
時機6/晚上:回家後再準備1杯水,盡量在睡前1個小時之前喝完。睡前1小時內盡量不喝水,避免夜間有尿意而影響睡眠。

https://www.dr-heichao.com.tw/online_index.php

【中醫師小叮嚀】:
最後要提醒的是,白開水是人體補充水分的最佳選擇!想要甩開肥胖問題,一定要戒除以飲料代替開水的習慣,才不會在無形中攝入很多糖分,快速地使血糖上升,又缺乏營養價值,反倒造成身體負擔。另外,酒精也是導致人體發胖的關鍵,純酒精1公克的熱量就高達7大卡,又有促進脂肪合成的作用,建議有瘦身需求者也應少碰。

2017年12月13日 星期三

美研究:5萬名瘦子都有這5種飲食習慣



【早安健康/陳建甫編譯】相信每個人身邊都有一兩個怎麼吃都吃不胖,身材好到令人忌妒的朋友吧?美國的羅馬林達大學近來便公布一份為期7.4年的長期追蹤報告,針對五萬名30歲以上美加民眾,調查了他們的進食頻率、進食時間、BMI值和體脂率,終於整理出了可能符合最多人體質的減重飲食重點。

研究團隊表示,這次的研究針對餐間間隔時間、一天用餐次數、三餐豐富度、用餐時的咀嚼程度等多個方面分別統計,結果可以整理為以下五點:

● 用餐次數越少,BMI值越低。
比起一天三餐正常吃的民眾,此次研究更發現一天只吃一餐者,其平均BMI低了3.5%;一天只吃兩餐者則低了2.9%。

https://www.dr-heichao.com.tw/online_index.php



● 夜間斷食超過18小時,BMI值明顯降低。
雖然普遍的半日斷食法多提倡晚餐與隔日早餐間隔12小時就能有效減重,本次研究卻發現這兩餐之間斷食達18小時,民眾的BMI下降幅度才明顯。以早上七點吃早餐為例,前一天可能要在下午1點將午餐食用完畢,避免進食晚餐才能有效瘦身。

● 有吃早餐習慣者比沒有者容易瘦。
有確實享受豐盛早餐者,其BMI較沒有吃早餐而挨餓者低了2.9%。

● 一日三餐裡,早餐最豐盛者容易瘦。
比較三餐豐盛度後,研究團隊發現早餐較其他兩餐豐盛者,BMI比起遵守傳統飲食習慣,晚餐最豐盛的民眾低了3.8%。雖然午餐最豐盛者,其BMI也比晚餐豐盛者低,但是卻不如早餐豐盛組明顯。

● 用餐時妥善咀嚼者其體脂率較低。
專家們認為這是因為咀嚼時腦部的飽食中樞受到刺激,民眾自然就不會吃進太多的食物。

按照上述的五個重點,研究團隊們也將最理想的飲食習慣重點整理如下:

重點一:一天只吃早午兩餐,早餐要確實吃飽。
重點二:兩餐之間應至少間隔5~6小時。
重點三:餐間完全不吃點心,保持空腹就能瘦。
 
https://www.dr-heichao.com.tw/online_index.php

飢餓會讓粒線體增生、飢餓素分泌 代謝上升就能瘦 
提倡斷食養生的日本名醫南雲吉則則表示,長時間的空腹會讓粒線體大量增生,代謝能力也會跟著提升。此外,胃部在極度飢餓時,還會釋放出大量的飢餓素來提升代謝能力,腦部也會跟著分泌生長激素來幫忙分解內臟脂肪,等到內臟脂肪用盡之後就會開始分解皮下脂肪,因此就能消耗掉體內過多的三酸甘油脂。


2017年12月12日 星期二

減重就靠這招!最快最持久又不復胖的瘦身法


 每天,大眾傳播媒體上都有各式各樣,關於減重的內容推陳出新;google輸入「快速減肥」關鍵字,你可以搜尋到上千筆資料,各種怪方法都有;而你我,從小到大,一定也都曾為了快速瘦身,用過千奇百怪的方法:纏手指、蘋果減肥法、香蕉減肥法、口耳相傳的減肥藥……。哪一個飲食方法,真正有讓我們,維持長期健康的窈窕體態嗎?

我第一個嘗試的方法,就是在國中時嘗試當時很紅的「繃帶纏手指減肥」,纏到手指都淤青了,一點都沒有變瘦;高中時我很熱衷「蘋果三日減肥法」,結果餓到頭昏眼花,食慾反而大爆發;大學時跑去針灸吃減重藥,結果一停止療程就變胖;當製作人時靠「順暢」產品,拉肚子拉到沒力氣,結果一停用,反而便秘了好一段時光……

很多悲慘的減肥史,最終,我找到了方法,這也是今天這篇文章的主梗!到底,最有效最持久又最健康的減肥方法是什麼?到底,哪種減肥方法最有效率,需要時間最短呢? 

 ✔瘦身八成靠飲食!「拳頭」與「手掌」就是你的絕招!


最快的飲食瘦身減脂方法,其實就是好好「控制熱量」!只要餐餐能做到用「拳頭」與「手掌」大小來估算食量,不但能夠飲食滿足,一個月就能看到瘦身成效!

 ▶一天三到四餐,依照自己的基礎代謝與活動量而定!一定要吃到基礎代謝的熱量!(身體維持生命需要熱量稱為基礎代謝,可以用機器測量)
▶每一餐抓400-500大卡,再斟酌加上一天兩個拳頭量的水果。
▶澱粉類,一餐為拳頭大小(澱粉為緊密狀態下拳頭大,撥散後量不少喔)
▶一餐蛋白質為手掌大小(或是撲克牌盒的長寬高大小),找不到好的蛋白質,水煮蛋會是一個好的選擇。
▶每餐的蔬菜量至少兩個拳頭,兩種蔬菜。 
https://www.dr-heichao.com.tw/online_index.php
 這樣健康的飲食瘦身方法,比任何減重藥都有效,都還要能維持,但是,也必須養成長久的飲食習慣,才能讓健康窈窕的身體一直伴隨自己!

 找到適合自己的飲食!循序漸進好維持!


飲食其實如同運動一樣,需要掌握大方向然後知道自己適合的,如此才能循序漸進且好維持!

對於減重或是維持到健康的體脂肪(女生不建議超過30%),覺得簡單的方向去執行,適合的飲食有三個層面:

1.適合自己胃口:每個人都有喜好的食物,可以依照喜好的食材、口感、調味做選擇。如果選擇不喜歡的食材或是味道,那是很難維持下去的,因此適度保持美味是必要的喔!

2.適合自己的熱量:每個人的基礎代謝率不同,再依照適合自己的一日最高消耗熱量做熱量規劃,比如一般155-165身高女性,常見的基礎代謝率約1000~1300大卡,假設基礎代謝率為1200大卡,坐式生活居多,一日最高消耗熱量約1200x1.3=1560,因此飲食建議至少吃1200大卡,不超過1560。然後每餐大致上平均分配熱量,避免一口氣吃下太多,下一餐太少或是不吃。
https://www.dr-heichao.com.tw/online_index.php

3.適合自己的營養:基本營養素來源是澱粉、蛋白質、脂肪,以及其他微量營養素:許多維生素。

▶澱粉是人體主要能量來源,也是運動上不能少的能量,因此健康的人體,一定需要一定的澱粉,選擇粗糙澱粉可以延長消化時間,也避免血糖值上升太快!

▶蛋白質作為身體組織肌肉的修復,細胞的成長,因此每餐都需要適當的蛋白質,吸收利用才有效率。

▶健康的脂肪種類來源,對於身體是必要的,如omega3。而且稍微的健康油脂作為烹調調味是可以接受的,完全無油的料理其實更容易飢餓喔!因為消化油脂的時間需要比較久!

因此每餐除了平均分配熱量外,營養素也是!然後別忘了也要有足夠的蔬菜,足夠的纖維對於消化及腸道健康有幫助。

我的飲食其實就是遵照大方向來做個人調整,口味不過重,適當油脂調味,也就是常聽到的少油低鹽,然後估算自己試合的熱量,分配到至少三餐,每餐都包含了澱粉、蛋白質、脂肪,澱粉跟蛋白質大約就會在一個手掌大小,蔬菜盡量足夠。

✔運動與飲食怎麼搭配?

另外就是吃完正餐,需要消化一到兩小時才運動。 

如果運動距離上一個正餐有一段時間了,在運動前有飢餓感,就要補充一點血糖,運動才有體力跟能量。

如果運動完是正餐時間,其實就可以吃正餐,因為:不論是否有運動,正餐都是該吃的,運動完吃適當的份量食物,不會變胖,變胖是一日總攝取熱量超過能消耗熱量以及正餐沒有正常進食或是營養不均衡喔!

運動完如果不是正餐時間,可以補充蛋白質跟澱粉,特別是比較高強度或是高運動量的運動,因為澱粉可以幫助蛋白質吸收,而且身體需要補充糖原,適當補充是合理的,吃過量才會變胖,因此了解自己一日適合熱量跟該有的運動強度是很重要的!

最後別忘了水分補充,水分參與代謝循環,水分太少不利於健康跟減脂。
 



2017年11月22日 星期三

長庚科大3年健康促進活動 健走步數累積環繞地球3.5圈



長庚科技大學執行教育部「大專校院健康促進學校計畫」,連續3年推出全校師生為之瘋狂的「螞蟻闖關刺客任務」活動,包括每周自我健康檢測血壓與體重、每日喝白開水1,500CC、每週五蔬果、每週萬步走競賽等。

樓迎統校長30日表示,他個人及單位主管們帶頭報名參加,歷經7週激烈PK後,「螞蟻」師生們除了締造88,799,139步(相當於台灣環島海岸線38.95圈)的成績外,更創下單周30萬步的傲人紀錄。3年下來,步數累積環繞「地球赤道3.55圈」。活動競爭激烈的同時,更有許多溫馨及令人莞薾的故事。


今年64歲、在校服務25年的張仲老師因為即將退休,鼓起勇氣再度參加活動,想挑戰自己的體能極限。張老師感性地說:「我每天只要有時間就在校園走一走,走到這兒我想起我教了誰…走到那我想起我跟誰在說話…我一面走一面回顧自己在長庚科大的點點滴滴…」衛保組宋素卿組長提到:「第一年張老師不僅努力健走,更幫衛保組修理了無數秀逗的計步器。今年張老師7周下來累積1,259,480步,相當徒步走了半圈的台灣!」


https://www.dr-heichao.com.tw/online_index.php


螞蟻女神謝佩玲老師槓上頭號對手螞蟻英雄王文進教官,煙硝味濃厚。謝佩玲老師說:「我看到有人白天走、下課走、放學後也在走,不行我也要再去多走1小時才行!」、「我看到教官用沙包綁在腳上走,雖然我沒有沙包,但我要去買包米來跟他PK!」。

 
第一年的減重活動中,某位老師的先生為了幫助太太成功減重,買了一台52,000元的跑步機,這位女老師果真登上減重英雄榜!今年有兩位老師說:「我們沒錢買跑步機,但為了激勵自己,氣勢騰騰買了寫有『減肥中』的衣服穿在身上,希望登上減重英雄榜。」

https://www.dr-heichao.com.tw/online_index.php


劉杏元學務長貼心提醒,今年的螞蟻闖關活動已告一段落,但健康促進的觀念要持續融入生活,在工作忙碌之餘,多關心自己的身體!」長庚科大師生都期待著下次健康促進活動,繼續為「不在乎天長地久,只在乎曾經上過螞蟻英雄榜」奮戰。

2017年11月21日 星期二

一杯「微糖」等於10顆方糖!含糖飲料沒告訴你的秘密


含糖飲料大多使用便宜的人工合成高果糖糖漿,因為會造成脂肪肝、心臟病、高血脂、痛風、失智、癌症,以及孩童和青少年的心臟病機率升高,最近引起全球關注,認為減糖跟減油一樣重要。
當國際上警告聲起,台灣卻遠遠落後,不但人手一杯,飲料店忙到要拿號碼牌排隊。而且飲料沒有標示含糖量,尺寸愈來愈大杯,很容易讓人吃進過量的糖。但很不幸,很多人包括小孩,都上了癮,每天都要喝。





https://www.dr-heichao.com.tw/online_index.php

《康健》的檢測發現,即使是微糖的梅子綠茶,含糖量也相當於10顆方糖;全糖的梅子綠茶更高達17顆方糖。除了糖,手搖杯裡還有大量的冰塊,也是問題,中醫界指出會引起注意力不集中和代謝功能失調。最好你能戒含糖飲料

近來受到塑化劑風暴影響,罐裝或手搖飲料購買率大幅下降,無論走到便利店、超市或飲品店,隨處可見一張張白底黑字的檢驗報告如旗海飛揚。

台灣人真的很愛喝飲料。根據統計,國人飲料攝取頻率比10年前增長兩倍,近五成學童每天喝1瓶飲料,名列世界第二,僅次於以色列。

成人的含糖飲料攝取量也很驚人。根據靜宜大學的研究發現,19~44歲的男性每週飲用含糖飲料10次,女性也高達7次。

人手一杯含糖飲料是台灣街頭常見的景象,但含糖飲料惡名昭彰,早在國際間引發熱烈討論。近來美國舊金山加大兒科醫師兼教授魯斯丁(Robert H. Lusting)一篇「糖有害人體」的90分鐘演說,在Youtube上超過百萬人次點閱,他認為美國人愛吃糖,愈吃愈甜產生「糖上癮」,是造成肥胖問題的元兇。《紐約時報》甚而專文指出,糖的危害可比擬毒,呼籲民眾少碰。

美國、加拿大正如火如荼掀起「糖化」大戰──揪出各種食品、飲料中的隱藏糖份,然後減少使用它。


研究早已證實攝取過多糖分會引起肥胖、齲齒等問題,但晚近研究更直指,目前被大量運用在各種飲料和食品中的高果糖糖漿(High-fructose corn syrup,簡稱HFCS,由玉米澱粉加工製成),攝取過量會產生更多健康危害,如三酸甘油酯升高、脂肪肝、代謝症候群、心血管疾病、失智甚至癌症。

這枚震撼彈對美國產業造成不小的衝擊。消費者人心惶惶,紛紛尋求「無添加高果糖糖漿」的飲料,食品業者面臨更改配方的挑戰;製造高果糖糖漿的玉米加工產業,則不惜重金買下黃金時段廣告,宣稱高果糖糖漿取自天然成分(玉米),和蔗糖(砂糖)一樣,否認它對身體的危害,甚至施壓要求美國食品藥物管理局(FDA)將高果糖糖漿更名為玉米糖(Corn sugar)。

其實,這個倍受爭議的透明狀液體,早就被廣泛添加在全球的飲料商品中,在台灣被稱為「果糖」,你我每天可能都在吃進肚子裡。

為何好糖變壞糖?

令人訝異的是,果糖不是好糖嗎?的確,它曾經被廣告宣稱為「好糖」,但現在已被科學證實推翻,可惜絕大多數台灣的人並不知道。

果糖存在於水果、蔗糖(砂糖)和蜂蜜中,是一種容易被身體吸收的單糖,優點是甜度高(是蔗糖的1.6倍),比起葡萄糖會刺激胰島素升高血糖,果糖不經由胰臟代謝,因此對血糖影響較少,曾是建議給糖尿病人使用的糖類取代品。

1970年代日本科學家高崎(Y.Takasaki)博士利用基因改造的玉米,大規模生產高果糖糖漿(果糖比例高,約55~90%),當時碰上蔗糖價格高漲,美國政府大力輔助玉米產業發展,成本低廉又無需溶解的高果糖糖漿,逐漸取代了較昂貴的蔗糖。

高果糖糖漿口感清爽不會殘留甜味,可以保濕、增色、防腐、保持食品的甜度和品質、延長販售時間。

且液態的高果糖糖漿運輸和使用上都很方便,因此被大量使用在各種食品加工中,譬如飲料、果汁、醬油、沙拉、餅乾、糖果等。

再好的東西食用過量都會有風險。果糖對身體的危害,近十年來逐漸被發現。

果糖的代謝路徑不同於其他糖類,是直接經由肝臟儲存成脂肪,然後引發一連串的生化反應,如三酸甘油酯升高、胰島素抗性增加等(見40頁圖)。

「身體喜歡複雜的糖,」輔大食品科學系副教授黃瑞美提到,食物中的糖成分很複雜,需要靠身體的酵素像剪刀一樣慢慢剪碎它,然後被身體吸收利用。高果糖糖漿不需「剪碎」,直接被利用來堆積脂肪,造成危害。

果糖對肝臟造成的傷害明顯。美國杜克大學研究發現,果糖會造成肝細胞傷害,因為肝臟處理果糖的程序就像酒精一樣,會提高非酒精性脂肪肝的發生機率。

研究果糖與膀胱病變的高雄長庚泌尿科主治醫師李偉嘉也發現,老鼠在餵食高果糖(60%)飼料3~6個月後,會出現程度不等的膀胱失能,並誘發膀胱過動症。有害的自由基堆積於膀胱肌肉細胞的粒線體,而且「肝充滿了油,」他拿出動物實驗中老鼠肝臟內布滿空洞的脂肪細胞照片來說明,這篇研究曾發表在2008年的《美國泌尿科醫學期刊》中。

大肚腩、脂肪肝,糖惹的禍

有愈來愈多研究發現,攝取過量果糖不僅造成肥胖,更會引起血壓升高和代謝症候群。

譬如高果糖糖漿不會刺激胰島素和瘦素產生,不能產生飽足感,很容易額外攝取更多熱量;另外,瘦素也和體重控制有關。

研究發現:

■每天喝1~2份含糖飲料的人,比起一個月喝不到一次的人,罹患糖尿病機會增加26%、代謝症候群增加20%,高尿酸症增加85%。

■成人飲用含高果糖糖漿的飲料,比起含果糖和蔗糖的飲料更容易增加三酸甘油酯上升。

■年輕人每日飲用含高果糖糖漿的飲料,會造成血壓上升。

含糖飲料會讓腹部脂肪和壞膽固醇(LDL)增加。

■高果糖糖漿會促進胰臟癌細胞分化,建議癌症患者減少使用精製果糖。

■動物實驗發現,飲用高果糖糖漿飲料後,體重、心血管疾病風險比攝取等量蔗糖明顯增高。

那麼,停用高果糖糖漿就好了嗎?答案恐怕沒這麼簡單。

有些研究發現,不管是天然(水果、蔗糖、砂糖、蜂蜜)或人工的高果糖糖漿,果糖進入體內的代謝途徑類似,過量使用都會對身體造成影響。

「所有的果糖都會造成三酸甘油酯升高,即使水果吃過量也不好,」中華民國糖尿病衛教學會常務理事,內分泌暨新陳代謝科醫師游能俊指出,常有人吃水果當主餐,但果糖對脂肪代謝不利,會讓血脂和壞膽固醇增加,他建議「多蔬」「少果」,水果一天吃兩份就夠了。

 儘管糖類爭議不斷,但目前國內外的專家學者多同意,果糖「過量使用」才有危險,但多少才是過量,目前還沒有定論。但明確建議要從日常生活中全面減少糖的使用量,世界衛生組織(WHO)建議,每日添加糖的攝取量不要超過總熱量的10%。

 而且特別是要減少攝取含糖飲料。飲料中所含的高果糖糖漿,是最易被人體迅速吸收的糖類,而且會讓人不知不覺吃進過量糖分。

 若以世界衛生組織建議來看,國人每日平均總熱量需求為1800卡,一天糖類攝取量應限制在45克以下(註:1800卡的10%=180卡,每克糖=4卡,180÷4=45),不超過9顆方糖來算,1杯梅子綠茶(500cc)約為85克,等於17顆方糖,是每日最高容許糖量的1.9倍。



https://www.dr-heichao.com.tw/online_index.php

孩子愛喝甜,課業差,注意力不集中

尚且,含糖飲料還有更多潛在危機,對於孩童、青少年的生長發育影響甚鉅。

含糖飲料屬於高升糖指數的食品,會造成血糖急速上升,剛開始喝感覺很好,但愈喝愈想喝,形成「糖上癮」,胰島素也會因經常劇烈改變而疲乏,引起糖尿病,新陳代謝科醫師游能俊指出。

含糖飲料像是碳酸飲料或濃縮果汁,只有卡路里和糖,是沒營養的空熱量,會讓孩子減少吸收其他重要的營養素,如蛋白質和維生素等,腦力和生長發育不良,影響課業表現。

「怕胖不敢吃飯,卻吃了更爛的東西,」目睹當前社會怪現象,馬偕醫院營養師趙強嘆道,現代的孩童不愛喝開水,連灌三瓶飲料還覺得不過癮,熱量卻已經超過每日所需的一半。

國衛院的研究更指出,不良或惡劣的飲食習慣會影響孩童的身心功能,譬如愛喝含糖飲料的孩子,課業成績表現較不理想。

挪威的研究也發現,含糖飲料可能會引起過動和注意力不集中。

皮膚變差、老化、易長痘痘  也和含糖飲料有關

此外,愛美的人也要小心含糖飲料,尤其有青春痘問題的人更要忌口。

含糖飲料會造成皮膚角質增生、毛囊異常,也會刺激雄性素生成,讓人容易老化、皮膚變差、易長痘痘。

「有痘痘問題的人,嚴禁吃糖分高的東西,包括含糖飲料,」中醫師廖婉絨指出,甜會刺激胃酸分泌,不但容易胃痛、脹氣,也會產生內熱。

她指出,中醫常說:「甜會生痰」,痰是泛指身體不正常的代謝產物,如血脂、尿酸、胃酸等,甜的東西吃太多,不僅會長痘痘,也會造成體內代謝功能異常。

含糖飲料的冰也是問題

此外,含糖飲料的「冰」危害也不容小覷。

中國老祖宗諄諄叮嚀不要吃冰、吃冰不好,其實很有科學根據。

來自艷陽高照的台灣尾屏東,擔任屏東社大講師十多年的中醫師楊世敏,看過不少患者愛喝冰飲造成「冰棍體質」,引發氣喘、過敏或癲癇等各種疑難雜症,以及注意力不集中,經過指導,病患戒除吃冰品,效果「比吃藥還快,」他說。

冰棍體質是指膻中穴(胃到十二指腸這段)因過食冰飲而「塞住」了,體表溫度變低、循環代謝不好,氣血阻滯在身體中央部份,導致代謝失常,腦部運作也受阻,時常覺得腦力衰退,注意力無法集中。

他進一步解釋,正常人全身的溫度保持在36~37℃,如果喝了0~4℃的冰飲,食道和消化道快速降溫,此時需要集中身體其他部位的能量,來提升這個區域的溫度。

如果經常喝冰飲,食道和氣管經不起一再溫度遽變,「就像煉鋼鐵一樣,肌肉很快會失去彈性,」如此一來很容易引起器官功能退化。

冰飲也會讓脾胃功能受阻,無法運轉消化水分,造成腸胃道附近的淋巴液大量增加且變得黏稠,就像火山爆發前地底下的滾滾岩漿,很容易引起各種發炎症狀。

尤其中醫認為「甜食」是熱性食物,會在體內鬱積熱氣,又甜又冰的含糖飲料更是雪上加霜,加速身體的運化代謝失調。

「冰飲喝出來的問題還真不少,」楊世敏說,每當碰到疑難雜症,找不到病因時,只要叮嚀病人停喝冰飲,困擾的症狀就解決了。

譬如一位33歲的男性業務員,因為大量掉髮、體重減輕就醫,檢查後發現飯前血糖300多,醫師準備要開糖尿病的降血糖藥給他。

他懊惱地拿著檢驗報告去找中醫說:「我都喝無糖的茶,怎麼會有糖尿病?」楊世敏發現他的糖化血色素很正常,問診後發現他很愛喝冷飲,懷疑問題出在飲料太「冰」。

這位業務員每天在外頭跑,很熱很累,渴了就灌無糖冰茶,一天要喝上3~5杯,已經變成標準的冰棍體質,因此楊世敏除了開中藥為他調理腸胃功能,也請他「戒冰飲」,三個月後他的掉髮和血糖的問題獲得改善,迄今快六年,業務員定期檢驗血糖,都能控制在正常範圍。

另外,有些學生族群戒掉喝冰飲習慣後,也發現自己「好像變聰明了」,記憶力、專注力提升,可以看書看得更久一點,課業成績獲得很大改善。






https://www.dr-heichao.com.tw/online_index.php

 
飲料也讓孩子長不高,成年人骨質疏鬆

飲料即使不含糖、不加冰,還是會有其他問題。

■咖啡因:茶和咖啡飲料中含有咖啡因,會引起心悸、失眠和降低食慾,尤其孩童和青少年神經發育尚未完全,不建議飲用含咖啡因飲料。通常一罐350cc的茶飲,咖啡因含量為40~70毫克,超過每日孩童咖啡因最高容許量(註:加拿大對各年齡層兒童每天咖啡因的建議攝取量:4~6歲最多45毫克,7~9歲最多62.5毫克,10~12歲最多85毫克)

■磷酸:可樂、汽水等碳酸飲料會影響鈣和鐵的吸收,可能讓孩子長不高。磷酸也會造成女性骨質疏鬆問題,美國哈佛大學的研究發現,喝太多碳酸飲料,女性骨裂縫的機率增高。

■草酸鹽:如咖啡、可樂、巧克力、可可、紅茶,含高量草酸鹽,很容易引起結石,有結石病史的人要特別忌口,「天氣熱時多喝開水才能避免結石,」泌尿科醫師李偉嘉提醒說。


人工添加物就是不好

想要選擇低卡或無糖飲料取代?其實天天喝這些飲料也有風險。

低卡或無糖飲料多添加人工代糖,目前人工代糖是被允許可添加在飲料中使用的安全糖類。

但英國研究發現,零卡飲料可能會愈喝愈胖。因為人工甘味劑會刺激腸道葡萄糖的感應器,活化感應細胞,讓腸道去吸收更多糖分。

美國研究也指出,天天飲用低卡碳酸飲料的人,中風機率增加五~六成,「低卡並非含糖飲料的取代品,」美國邁阿密大學米勒醫學院懇切勸告。

即使無卡無糖飲料也不能無限制牛飲。與其尋找可以天天喝的替代「飲料」,不如直接減少喝飲料的頻率來得安全。

「人工添加物就是不好,」輔大食品科學研究所教授陳炳輝說,代糖或人工甘味劑一直以來都有爭議,以往曾有報告說它們損害肝腎功能,如今它的安全性暫時受到肯定,「但會不會有天發現它又有害?」陳炳輝認為,還是要保持謹慎質疑的態度。

「我從不喝自己不知道內容成分的飲料,」李偉嘉醫師坦承,他以前喜歡喝可樂,但做研究後知道含糖飲料不好,乾脆改成一、兩個月才喝一瓶,而不是改為經常喝無糖可樂。

想要不復胖,先戒喝含糖飲料

至於正常人每天可以喝多少含糖飲料?專家認為,喝開水才是補充水分的王道,含糖飲料最好少碰為妙。

除非突然血糖過低,或長時間運動的人如自行車選手,可以喝點含糖飲料迅速補充能量。

但多數人並不需要每天喝飲料。台北市衛生局和董氏基金會的建議是,含糖飲料一星期不要飲用超過一次。

偶爾想喝飲料,最好選擇去冰不加糖的茶類、咖啡或是新鮮的現榨果汁。

有喝飲料習慣的人,不用心急戒不掉,營養師趙強建議慢慢來──先開始將頻率減半,一天一次改成一星期兩、三次,選擇內容從半糖、微糖到無糖,或是少冰到去冰,然後去感覺身體的改變。

美國的研究發現,每天喝飲料的成年人只要將份量減半,就能降低血壓。

血糖控制也會變好。「喝飲料的改變是很快的,」致力糖尿病飲食生活衛教的游能俊醫師發現,有些糖化血色素高或是血糖控制不好的人,少喝飲料後,「只要用很少的藥量就能控制,」他說。

以前他覺得勸人不喝飲料實在很難,但自從他要求糖尿病人吃東西前後要測血糖,不少人從此「自動封口」,再也不碰飲料──因為被喝飲料後血糖狂飆的數字給嚇到了。

不喝含糖飲料更是不復胖的關鍵祕密之一。

眼睛大大、身材窈窕的美女中醫師廖婉絨,曾是每天一杯可樂和珍珠奶茶,滿臉青春痘,體重高達70公斤的小胖妹,她念中醫後戒喝含糖飲料,成功減重到40多公斤,十多年來生了兩個小孩,迄今仍沒有復胖,「不喝含糖飲料是關鍵,」她笑稱。

她從小不喝白開水,只喜歡有味道的水,減重期間也曾嘗試喝無糖茶,但因體質因素喝茶會睡不著、胃不舒服而作罷。

為了戒掉含糖飲料,她研發出多種可方便泡的中藥茶作為日常飲用,譬如簡單的枸杞、黃耆泡水,或是結合多種中藥成分的茶飲,甚至用中藥做成果凍,滿足想吃QQ口感粉圓的慾望,讓戒飲料的過程順利且充滿實驗樂趣。

有時難免懷念手搖飲料,她會把養生茶飲裝在有吸管的杯子裡過乾癮,並了解自己「只是懷念那種吸管吸吮的感覺,」她坦承。

面對排隊求助減重的病人,她也要求他們寫飲食日記,「大家常被自己吃了好多糖嚇一跳,」廖婉絨說,通常減少喝含糖飲料3~4週後,身體的不適狀況就會改善。

限糖運動開始了!

眼見含糖飲料對身體造成危害,歐美等國紛紛積極採取「限糖」的全民運動。英、美的食品均有標示含糖量,希望消費者能夠看清楚再做選擇;另外英、美和加拿大政府也積極倡議「限糖」,譬如限制含糖飲料在校園不得販賣,以及對含糖飲料加重課稅,如同香菸的健康捐。

「不健康的食品如同菸害,應該要課稅!」世界衛生組織(WHO)曾建議針對汽水、含糖飲料等加重課稅,譬如美國紐約已對汽水等含糖飲料課徵18%的「肥胖稅」,提高飲料價格,希望減少購買人次。

加拿大的醫生和營養師則組成團體,到各地校園巡迴講述含糖飲料的壞處。

實事求是的英國人則由政府帶頭,要求飲料廠商減少含糖量,並縮小尺寸,推出250毫升的包裝取代原有的330毫升。

為了日益嚴重的肥胖和糖尿病、心臟病問題,美國更祭出「限糖」的非常手段。除了含糖飲料退出校園外,美國心臟病醫學會建議,女性每日的添加糖(不是食物中原有的糖類)最高不得超過25克(100卡,相當於5顆方糖),男性是30克(120卡,相當於6顆方糖),比世界衛生組織訂定的標準要嚴格許多。

但反觀國內,政府單位對「糖」的問題缺乏危機意識,不但沒有每日糖類建議攝取類,也沒有規定飲料必須標示含糖量(但餅乾有標示含糖量)。

「微糖」、「少糖」到底含有多少糖,廠商店家大打迷糊仗,最後賠上的還是消費者的健康。

不願具名的政府官員回答說:「沒有研究數據明確顯示多少糖分會造成危害,所以無法訂定建議攝取量。」

那食品可以標示含糖量吧!既然都能標示熱量,為什麼不能標示糖量?

「含糖標示已經說了十多年但都做不到,政府、廠商都說有困難,」許惠玉表示,目前只有中小學的飲料有標示含糖量,以豆漿和奶類為主,無法遍及一般人最常接觸的茶飲和手搖飲料。

當縣市政府紛紛以減重為目標時,卻忽略了其實推動減糖會讓減重效果更好。「控制體重,減糖和減油一樣重要,」游能俊語重心長地說。

要學會欣賞食物中的天然甜

除了呼籲政府要拿出魄力解決,消費者也必須反省思考,什麼才是「真滋味」。

味覺是可以被訓練的,無論是中、西醫師、營養師和食品專家都提到,開水遠比飲料更解渴,從小讓孩子養成喝開水的習慣,就是給他們最好的健康資本。

但現代人為追求口感,幾十年來被重口味的加工「假食物」矇騙味覺,爸爸媽媽喝慣了飲料,一箱箱往家裡搬,早已忘記真食物的滋味。

曾經有個小孩對爸爸說,果糖是好糖,「所以我再加一湯匙!」推廣減糖運動多年,這個鏡頭讓許惠玉一輩子都忘不了,這也是現代人愈吃愈甜的寫照。

「有必要吃那麼甜嗎?」輔大食品科學系教授黃瑞美說,愛喝珍珠奶茶是為了有咀嚼的口感,但口味不必那麼甜,像她每次和夫婿到公館附近的餐廳吃飯,菜色精美,但附送的茶飲總是甜得讓她頭痛。

她曾好意提醒店家改善,店家回說:「茶不甜客人就不上門了!」

但也有不少餐廳提供不加糖的溫麥茶,「店家是可以養成顧客好的飲食習慣的,」黃瑞美認為廠商或店家應該可以積極一點,主動減少加糖,維持食物的原味,會有更多「識貨」的客人上門。

此外,也要分清楚糖是身體所需,還是為了滿足口腹之慾?

其實人類的生活不大需要使用添加糖,從一些天然食物就能找到甜味,如穀類、蔬菜、奶類和水果,它們會在身體裡面轉換成葡萄糖供應身體能量。

而且,借用食物中的天然甜味,也能做出好喝有味道的飲料。

戒飲料達人廖婉絨說,她的孩子喝慣了白開水,偶爾在水壺裡放點枸杞或檸檬片加味,他們就會覺得很好喝;譬如成人的飲品擱點黃耆、黨參、甘草,用開水泡一下,也會有天然回甘的味道;也可以把決明子、澎大海、靈芝做成茶飲,或是加點新鮮水果增甜,自然的甜味吃起來不膩口,有時還能有消除疲勞的補氣效果。

午後3點,營養師趙強會開始進行他的「魔力咖啡」時間,他會拿著全套濾泡式的沖咖啡工具,從磨豆到沖泡咖啡,緩緩地、專注地把熱開水一圈圈地潤濕咖啡粉,讓滿室的咖啡香趨走下午的昏昏欲睡。

「最享受的是沖咖啡的過程,」趙強說,沖泡咖啡是一種很好的紓壓法,而且自己沖泡的好咖啡不用加糖也不用加奶,單純地就很好喝,加了糖反而容易變酸。

少點糖,更能品嚐生命中的回甘滋味,請你來響應。

你喝的飲料含有這麼多糖!(以每份計)

WHO建議每人添加糖攝取量不應超過每日總熱量的10%,以台灣人每日平均總熱量1800卡來計算,一天糖類攝取量應為45克以下。

吃到基礎代謝率才會減肥!挨餓反更胖

在這裡我要先大聲疾呼一件事,「任何一個減肥方式,只要是會挨餓的,都不會瘦!」所以從現在開始我們要重新學習吃東西這件事。講到減肥,大部份人第一個聽到的一定是少吃多運動,很多過來人也都會告訴你少吃多運動才是對的,但這個說法可以說對也可以說不對,如果不知道其原因就胡亂少吃或不吃,又狂運動,得到的只會是反效果!
 為什麼這樣說,就要講到我們今天討論的主題基礎代謝
什麼是基礎代謝,簡單來說就是指我們一整天躺著24小時不動的狀態下身體最基本需要消耗的最低熱量
所以表示就算你什麼事都不做,你每天也最少要吃進這些熱量,來維持身體機能最基本的運作
每個人的基礎代謝會因為體重跟肌肉比例的不同而有所差異,一個人每天活動的能量有70%來自於基礎代謝,而如果我們另外有再吃飯、洗澡、活動、運動等的熱量需要再外加,就是正常人一天要消秏的熱量



這個圖簡單說明大約人一天的熱量來源,跟基代消秏熱量的比例,可以看出肌肉是最高的!

而減重這件事的原理很簡單
你吃進去的熱量>你輸出的熱量=肥胖
你吃進去的熱量<你輪出的熱量=減輕體重
每7700卡路里=1公斤
所以你每多吃進7700卡,理論上就是胖一公斤


而你每多消秏7700卡,理論上就是會減少一公斤

每個人的基礎代謝算出來後根據活動量的不同,約加400~600卡就是你每天消秏的總熱量

https://www.dr-heichao.com.tw/online_index.php

所以假設以我來說,基礎代謝約1650卡。每日活動熱量加上基代約2200~2500卡。所以我每天如果可以把卡里路控制在1600卡到2000卡之間,我們就算每日平均少300卡好了。
7700/300=25.6天
所以就表示在我沒特別做運動的情況下,我只要靠著簡單控制飲食,長期下來一年就可以減掉8~10公的體重。
而如果我積極一點,每日可以靠著做運動多消秏300卡的熱量,那我就是7700/600=13天。平均下來大約一個月可以減去1.5~2公斤的體重。
但這只是理論值,事實上身體不可能永無止盡的瘦下去,不然不就變成人乾。但大方向先知道概念就好。

那有人說,即然這樣,我再少吃一點,我每天只要吃1千卡,不就可以瘦更快。錯!
這裡就是大多數人會減肥失敗的關鍵,減肥不論如何,最少一定要吃到基礎代謝,不然是不會瘦的。

 如果你長期吃低於基礎代謝最後就會像我以前一樣越減越肥

為什麼一定要吃到基礎代謝?

減重最重要的第一件事,就是一定不能吃少於你的基礎代謝率,不然就不可能瘦,或者說或許你用極端的方式快速瘦了幾公斤或十幾公斤不等,但因為長期下來已流失大量肌肉,所以你會在恢復正常飲食的狀況下很快胖回去,甚至更胖。為什麼吃到基礎代謝率那麼重要?



 先來複習一下,我們之前有說過人體70%的熱量消秏來自於基礎代謝率
而從上面這張圖告訴我們,我們的基礎代謝率有大約35~40%來自於肌肉,另外的來自於身體的大腦跟內臟消化器官等部份。所以看到這裡我們可以快速暸解到,不吃到基礎代謝意味什麼,意味著你的身體沒有足夠的能量來供應你的肌肉、大腦、內臟等消化器官,長期下來會造成很嚴重的後果。
會造成什麼後果呢?
我們人體很聰明,如果你長期的能量都供應不足身體來消秏,身體第一個保護自己的方式,就是先把消秏能量最大,但最不重要的肌肉器官先慢慢燃燒分解掉。
有人會問為什麼?為什麼一定是燃燒肌肉,不是燃燒脂肪。
第一因為身體不夠能量,人體只能選擇從身體的組織來自行燃燒,肌肉是身體裡最會燃燒熱量的組織,而一公斤的肌肉可燃燒的熱量,是一公斤脂肪的7倍!
 

7倍!所以身體當然要選擇把這最大燃燒熱量的來源消滅掉。
第二,就像熊要冬眠前會儲存大量脂肪來渡過寒冷的冬天一樣,人的身體也是一樣,如果覺得熱量來源不足了,身體會自動更有意識的儲存脂肪以防有一天需要靠燃燒脂肪救命。
所以如果肌肉都燒完了怎麼辦?這時身體就會開始靠燃燒指肪來維持身體運作。
有些人看到這裡要偷笑,少吃還是有效嘛,你看這不是開始燃燒脂肪了。


錯! 
如果你現在走到的是這一步,趕快開始學習每天吃到基代,已經很危險了,你的身體這時已經只剩最基本支撐生命運作的肌肉在保護著身體,不得不開始燃燒身體視之為珍貴熱量來源的脂肪來供應身體所需。
問題是脂肪的燃燒效率是最低的,需要靠一連串的化學反應來運作才會有最好的效果。
所以當脂肪燃燒的熱量還是來不及供應身體所需時,身體就會開始不得不燃燒重要的內臟器官,所以這時你開始氣色會不好,頭髮變的粗糙沒光澤,開始覺得消化不良,便秘,頭痛,容易覺得疲勞,全身酸痛等症狀會慢慢出現。
最後有可能會產生什麼樣的病變都不敢想像


即使這時你開始吃了,但因為肌肉要生長是極為困難的事,需要做大量的肌力運動跟正確的營養補充才會長肌肉,這過程甚至比減肥瘦下來這件事還困難許多。而且因為你的基礎代謝已經降的很低,只要吃超過基代,多餘燃燒不掉的熱量身體都會轉變成脂肪的型式儲存起來,而脂肪的體積又是最大的,所以就會變成常常人家說的越減越肥,越來越胖。

我相信所有人想瘦下來一定都是為了好看,為了健康。沒有人是想說我要把自己減的不健康,不好看。

https://www.dr-heichao.com.tw/online_index.php


而只要你先學習開始吃到基礎代謝,上述恐怖的情形都不會發生,因為身體熱量來源足夠,身體不會有儲存脂肪的需要,而我們有提到除了基礎代謝外,還有吃飯,活動,運動等的熱量消秏,這時身體也會更願意把多餘不必要的脂肪拿去燃燒當成能量來源。
為了避免上述恐怖的情形發生,所以我們就先從吃到基礎代謝這件最簡單的事開始吧!

2017年11月8日 星期三

超強黑減重法!名醫教搖滾健走輕鬆瘦


健走運動很簡單,但是,想要減重,不妨來試試減重名醫獨創的「搖滾健走」。每分鐘抬腿踏步120下,並且堅持每天至少走30分鐘,搭配「黑減重法」強調的「健康、人性、不復胖」三撇步秘訣,就能輕鬆甩掉身上的肥肉。
體重曾達96公斤的林黑潮醫師,因為一張「滿江紅」的體健報告而不得不面對減肥。當時醫界能提供的減肥資訊甚少,各式各樣千奇百怪、以訛傳訛的減肥資訊充斥坊間。林醫師只好自己鑽研肥胖醫學,創下獨家發明的「黑色減重法」,並且身體力行,終於順利減掉27公斤,擺脫肥胖所導致的高血壓、高血脂、高尿酸。 「黑減重法」享瘦三撇步:

1.飲食調整(減量不減樣):養成每餐打7折食量的習慣,就能符合減量的目標,久而久之,胃也變小了,進而控制進食的量,即可達到自然瘦的目標。

https://www.dr-heichao.com.tw/online_index.php

2.一定要運動(搖滾健走):在任何地方都可以做此運動,將重點放在鍛鍊臀部、大腿等少訓練到的肌肉,抬起腿時儘量與腰齊,然後自由擺動雙手。每分鐘至少抬起腿120下,並且維持每天至少30分鐘,即有瘦身效果。
3.付出時間(形成習慣):努力堅持下去不間斷,減重才有希望。
林醫師表示,若要養成享瘦的習慣,首先自己要對大腦下指令,從觀念開始想瘦,因為想瘦才能享瘦。有了念頭就要實行!吃「對」飲食就能瘦!而享瘦更要「動」!林醫師自創搖滾健走,不但在家隨時可輕鬆做,更可回復健康體力跟年輕活力。最後記得維持「飲食調整」跟「每日隨時動」的好習慣,讓減重不光是享瘦,更是愛自己的真正表現。

https://www.dr-heichao.com.tw/online_index.php

黑減重法:健康、人性、不復胖
『健康、人性、不復胖』是林黑潮醫師從事減肥門診一貫堅持的準則,他並以這一套「黑減肥法」每年幫助數千人擺脫肥胖。 80年次的小璋,小時候,長輩看到他會說「小時候胖不是胖」、「胖胖的才可愛啊」,沒想到長大後才發現,並不是這樣的。每個認識他的人,都會聯想到就是胖子,胖子……,雖然表面上並不在乎,可是心裡卻蠻受傷的。於是小璋帶著「死馬當活馬醫」的心情,前往診所求助林黑潮醫師


(關鍵字: 減重,林黑潮醫師,搖滾健走
 

2017年11月2日 星期四

瘦下來!成功不復胖的關鍵


  • 作者 : 黃惠如
  • 圖片來源 : 陳德信
千辛萬苦瘦下來,怎樣才不會讓磅秤彈回恐怖數字?
減肥還不容易,少吃不就得了。但不久,醫界就發現沒那麼容易,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心理學副教授曼恩(TraciMann)追蹤觀察採行節食法的減肥者,結果發現四成的受試者復胖的肥肉比甩掉的多。這個數字還不足以代表真相,因為有為數不少的受試者因為復胖,面子掛不住而中途退出。

 容易復胖的原因就隱藏在 設定點(setpoint) 。

身體不會隨便讓你改變體重,身體會自然地長期處在10~20%上下,根據脂肪量、基礎代謝率、飲食總熱量、運動量來運算出安全體重。如果你開始節食減肥,身體會將體重減輕視為重大危機,馬上關掉「瘦素」分泌,大腦收不到瘦素的訊號,驅動你旺盛的食慾,並大幅降低基礎代謝率,讓你餓得發狂,逼得你不得不結束節食。

但討厭的是 ,當你吃太多,擊潰內在機制,設定點就會提高。

賓州醫學院體重與飲食失調中心主任威登(ThomasWadden)說,身體開始配合更高的體重,設定點就開始捍衛新的體重。馬偕醫院營養師趙強形容,設定點如同銀行的信用額度,肥胖的人就是刷爆破產的人來銀行協商,要把額度調回來。




https://www.dr-heichao.com.tw/online_index.php



不易復胖的神奇數字

《突破你的設定點》作者布萊克布恩(GeorgeBlackburn)建議,放棄不切實際的減肥目標,別想瘦到大學時代那麼瘦,半年至一年內降低10%的體重,幫助身體適應新的體重,並重新設定體重設定點。

只要降低體重10%,和體重相關的生化數據如膽固醇、血壓、血糖都會變好,也會降低心臟血管疾病、糖尿病的風險。

覺得減重10%還是太少?「和自己比,不要和別人比,」雙和醫院復健科主任劉燦宏建議。

10%是個不容易復胖的神奇數字。 許多人設下過高的減重目標,只會讓人深感辛苦和挫折,「體重控制是一輩子的事,要快樂一點,」劉燦宏說。

與其盯著體重計上的數字,不如將目標設定在養成習慣。國泰醫院汐止分院院長簡志誠舉例,每天都要喝柳橙汁的人,殊不知只要減掉這個習慣,一年就可以減下10公斤。

▼▼一開始先選擇容易割捨的項目。 例如不吃油炸、不吃宵夜、不喝含糖飲料、咖啡不加糖等。

不過簡志誠提醒,建立習慣要一個月,所以至少要熬一個月。

他舉他朋友減重的經驗說,一開始,早餐改吃93卡的麥片,第一天才十點多就餓得跑去吃午餐。

隔天吃早餐時,打開麥片包,連最後一顆粉末都要倒乾淨,擔心又發生到十點飢餓的悲劇。沒想到連續幾天因為會議耽擱,忘了時間,差不多一個月就不餓了。


https://www.dr-heichao.com.tw/online_index.php

▼▼第二階段是檢視很難割捨卻會增加體重的項目。 例如愛吃滷肉飯或是加班完一定要去吃宵夜,「如果這是那麼重要的快樂來源,你也會希望能享受50年,而不是20年,」簡志誠說,因此找出自己能接受的次數和份量。

例如減肥一年減掉56公斤的網路作家大熊一週宵夜從5天變成3天、愛吃的雞排改成鹽水雞,後來口味變淡,鹽水雞再改成沙拉。

綜合專家的意見,成功減重有以下建議:

●放棄不切實際的減肥目標,半年~一年內減重體重的10%,才不會復胖。

●設定行為目標,包括:

‧每天吃早餐。

‧每天走一萬步。

‧不喝含糖飲料。

‧每天喝足夠的水(體重乘以30,就是每天該喝足的水量)。

‧每天吃5份蔬果。

‧餐間不吃零食。

2017年10月30日 星期一

減重的另一種觀點:吃了什麼比計算卡路里重要!


變胖,總是很直覺地被認為是吃太多才造成, 但或許它不是肥胖的「因」,而是許多複雜的生理與心理因素所造成的結果。
減重的不二法門,目前最普遍被認同有效的方法就是少吃多運動,然後再加上「堅強的意志力」。 這樣的作法在邏輯與實務上可行,但人類體重的增減並不是那樣單純的現象。相信你一定有親身或曾聽聞過一樣份量的食物,某甲吃了不僅不會變胖,體重還可能減輕;但換給某乙吃…體重就不爭氣地增加了。
 
最近在 JAMA 期刊上有篇文章(Increasing Adiposity)探討有關體重增加的文章,裡面從許多的研究提出體重的增加或許不單純是因為我們吃多了,而是有其他的原因驅使我們不知不覺去多吃,底下就讓我們來瞧瞧為什麼會有這樣的結論。

減重時的生理變化

節食是大多初次嘗試減重的人採取的策略,這招在一開始那一兩週大都還滿有用的,但接下來就會發現體重減輕的速度的會越來越慢,甚至是停滯下來了,而這就是我們常聽到的「減重停滯期」。

https://www.dr-heichao.com.tw/online_index.php

為什麼會有這樣的停滯呢?
原因在於當我們遭遇能量平衡發生改變的時候,個體就會產生相對應的生理調適,藉此對抗正在減少或是增加的體重。1995 年新英格蘭醫學期刊(the New England journal of Medicine)有篇以 41 位瘦子與肥胖者為對象的研究,讓參與者們的飲食不是吃太少就是吃太多,藉此觀察他們的體重變化、能量消耗的增減。結果發現,飢餓組的體重會努力維持在一定的水準之上。也就是說,停滯期是一種我們身體的一種對抗體重變化的反應機制。

代謝燃料的濃度與飢餓的關係

代謝燃料指的是葡萄糖、非酯化脂肪酸以及酮體,要維持身體的生存,我們無時無刻不需要能量,因此這些分子會在血液循環中會維持在特定範圍的濃度,供全身的細胞使用。根據研究血液中的代謝燃料會被維持在 4-6 kcal/L。若是循環中的燃料濃度快速下降或是拿去氧化產能,人們就會感到飢餓。反之,以藥理操作的方式來增加循環中的代謝燃料,如脂肪酸合成抑制劑就能降低食物的攝取。
胰島素是一種與代謝燃料濃度最有關係的荷爾蒙,一旦其功能失調就能影響葡萄糖與非酯化脂肪酸的貯存,進而影響血中可用燃料的濃度。血中胰島素濃度太高可能會導致肥胖,減少胰島素濃度有助於體重減輕。

肥胖的關鍵很可能在於代謝出了問題

有研究以基因操作的方式來引起老鼠代謝異常,例如剔除肌肉細胞上的胰島素接受器、讓脂肪細胞的胰島素接受器過度表現。接著在讓這些老鼠與正常老鼠吃一樣卡路里的飼料,結果發現經過基因操作的老鼠變胖了。
另外也有研究試著用同樣卡路里但營養素組成不同的飼料來做實驗,研究讓老鼠吃高或低升糖指數的飲食,結果發現高升糖指數的飲食比較容易讓老鼠發展成高胰島素血症、脂肪組織的脂肪酸合成增加、葡萄糖比較容易跑到脂質代謝途徑去轉變成脂肪貯存起來。
值得注意的是, 當限制高升糖指數組動物的熱量攝取來避免體重增加時,它們的脂肪依然大幅增加 ,且心血管疾病的風險也增加了。
以卡路里攝取為中心的論點並無法解釋上述研究中老鼠肥胖的原因,但若從新的觀點去探討的話似乎就頗為合理。下圖中描繪出兩種肥胖機制:


現行的肥胖機制:這是我們一般認知的機制,食物隨手可得、美食以及充斥高能量密度的食物等因素增加了能量的攝取,而缺乏活動的生活減少了能量的消耗,這兩者讓血中的代謝燃料增加,進而促使脂肪貯存,最後造成肥胖。
新的肥胖機制:與現行的肥胖機制不同,飲食組成(特別是吃的碳水化合物種類)還有基因、生活壓力因子(睡眠不足、壓力生活…)等會促使細胞把循環中的代謝燃料拿去合成脂肪存起來,這使得循環中代謝燃料的濃度降低,接著為了為持代謝燃料的濃度,我們就容易感到飢餓而多吃東西、調降基礎代謝率,又因為我們的生活卻少活動,這些因素加總起來造成了肥胖
新的肥胖機制認為我們會胖,不是因為吃太多,而是為了要維持血中代謝燃料的濃度才變得比較容易餓,而有慢性過食的情形產生。

減重最佳策略:吃什麼比吃多少卡路里重要

如果我們真的是因為先是有了代謝的缺陷才有吃太多的行為,那麼節食減重最後的下場應該會是以失敗作收,這種方法會加劇代謝異常的發生,更加限制細胞對代謝燃料的可獲力,並因而增加飢餓感。此外,在食物不缺乏的環境下,大多數人其實是很難對抗飢餓,無關於貪吃與否,單純只是想要活下去的本能驅使。

https://www.dr-heichao.com.tw/online_index.php

還記得前面提到關於代謝的主要荷爾蒙胰島素嗎?
既然胰島素太高會促進脂肪貯存與影響代謝的話,那麼以它為核心去做減重策略就顯得非常合理。從一個飲食受到控制的減重研究或許可以支持這個想法,研究讓參與者們攝取同樣的卡路里,結果發現低碳水化合物飲食組每天的能量消耗比一般飲食要多了 325 大卡。(註:研究使用的低碳水化合物飲食是很頗為極端的設計,裡面脂肪就佔了 60%,碳水化合物僅有 20%,我們平常人不會這樣子吃的。 )
當然其他的飲食與生活因素也可能具有減少合成作用的可能,包含:
  1. 較少精製糖的攝取
  2. 高多元不飽和脂肪酸/飽和脂肪酸比
  3. 高 Omega-3 脂肪酸的攝取
  4. 適量的蛋白質 豐富的微量營養素以及植物營養素、益生菌與益生質等。
  5. 良好的生活習慣:身體活動量、睡眠、壓力等也直接或間接地影響了脂肪細胞對卡路里的攝取與貯存。
  6. 得舒飲食、地中海飲食還有低 GI 飲食都是能實踐這個概念的飲食方法。

減肥只靠有氧運動 小心少肉性肥胖

醫師表示,飲食控制搭配有氧運動雖能有效減重,但減去體重,也減去肌肉,建議適時加入伏地挺身、仰臥起坐、重量訓練等無氧運動,才能補回被減掉的兩成肌肉。

https://www.dr-heichao.com.tw/online_index.php


「減重一定會減肉。」台灣肥胖醫學會理事蕭敦仁說,飲食控制、每周規律運動,減掉的體重至少包含兩成的肌肉;以一個月減去四公斤來說,仍有零點八公斤的肌肉跟著被減了。
錯誤減重法,會減去更多肌肉。雙和醫院復健醫學部主任劉燦宏表示,若只節食、不運動,僅能減去肌肉,脂肪沒減少,看起來雖瘦,也是「少肉型肥胖」,不但容易復胖,又因基礎代謝率下降、脂肪囤積,養成易胖體質,未來更難瘦身,也增加罹患代謝性疾病風險。
蕭敦仁說,剛開始減肥時,一般人投入較多有氧運動,如慢跑、騎單車、游泳等,但為避免肌肉也隨之被減,減重第六周可加入無氧運動,像仰臥起坐、伏地挺身、重量訓練等,慢慢養肌也比較不會復胖;甚至有些人藉此鍛鍊身材、肌肉線條,可在運動卅分鐘後,補充高蛋白飲料或喝些豆漿。
劉燦宏建議,以運動卅分鐘來看,減肥時有氧運動可進行廿分鐘、無氧運動十分鐘,掌握二比一原則,且運動時間可在早晨或傍晚,一來早上運動後提振精神,工作較能專注、二來減少在晚上運動,是因一整天過後,晚間人體肌肉反應較慢,可能產生運動傷害。
蕭敦仁提醒,體重減輕之餘還需測量體脂肪,觀察體脂是否減少。一般而言,男性體脂率應維持在百分之廿五以下、女性則在百分之卅以下,且運動過後一小時內,切忌吃固體食物,喝些水或補充電解質即可。

2017年10月26日 星期四

上班族難瘦?17習慣助減重(上)

健康減重,一直都是最熱門的討論話題,舉凡電視媒體、書報雜誌甚至網路,總會有人分享如何成功減重,但最讓上班族感到沮喪的就是工作太忙碌,根本擠不出時間來做這些健康減重的項目,例如:找時間運動,找時間做飯,找時間參加減重班等,根本不可能。


其實忙碌的上班族也能成功減重,只要從你日常的「生活小習慣」著手,就能效果顯著。根據美國CNN網站6月份的健康新聞,讓潘老師帶你深入了解,17個能讓上班族迅速減重的生活小習慣
習慣1/拋開「零或壹」的錯誤心態:
維克森林大學(Wake Forest University)健康暨運動科學系副教授卡圖拉(Katula)博士表示,當你邁向更健康生活方式時所做的每一個步驟都非常重要,許多人會花一個鐘頭上健身房鍛鍊或吃上一整天的減重餐,但如果因為忙碌無法達到預期標準,就會立刻頹廢沮喪,心生放棄減重的念頭。
不要僅看一時的成敗與否,而應著眼於可以讓健康加分的任何一個小動作。舉例來說,你今天忘了去健身房,並不代表著在一天中其餘的時間都不需要注意熱量攝取的多寡。要拋棄「零或壹」的概念,取而代之的是聚沙成塔的概念。現代人生活忙碌,無法整碗捧去,必須一點一點的拿。


習慣2/每餐少吃一點,真的非常容易做到:
不需要餐餐自己煮,或吃減肥餐來減肥,你只需要在目前的餐點中少吃一點就行了,一般人每天約須消耗掉1200~1500大卡的熱量,如果想要持續健康減重,就是每餐少吃或者跳過甜食,一點也不困難。
習慣3/正餐不能省:
這個論點非常重要,人體一旦超過4~5個鐘頭不進食,會讓新陳代謝速率減緩,影響血液中荷爾蒙與胰島素的濃度,且長時間不吃,當你終於可以吃飯時,常常又會吃過量。許多過重者都是因為生活太忙碌,而沒有規律進食所導致,有些人早上只喝一杯咖啡,直到傍晚,都沒再吃進真正的食物。
這樣血糖不穩定,就很難瘦下來,最好是要規律進食,一日三餐,定時定量。

https://www.dr-heichao.com.tw/online_index.php
 
習慣4/利用片段時間來運動:
每天預留30分鐘或60分鐘的時間鍛煉是最理想狀態,但由於太忙碌,可能找不出整段完整的時間,這時你就應該利用片段時間來運動
舉例來說,你可以將鍛鍊時間分配到一天中不同時段:早上走路10分鐘,中午走路10分鐘,晚上跳繩10分鐘,把它變成習慣,如此就可達成一星期運動150分鐘的目標。規律持續的運動,就符合積少成多的理論,也是最省事的減重方式,


習慣5/小幅度更動原來的餐點內容:
小幅度更動食物的方式也和利用短時段運動的拆散原理是一樣的,比較容易執行,例如:從漢堡裡將乳酪去掉,或是從千島醬換成和風醬等諸如此類的方式。
還有你平常喝的飲品也可以用這樣的方式,不限於固體食物,像是原本喝可樂、汽水可以換成蘇打水中放入半顆檸檬,或咖啡少糖/無糖,都能夠讓你一年內掉個好幾磅。不求速成,但求長長久久。


https://www.dr-heichao.com.tw/online_index.php

習慣6/能站著就不要坐:
久坐不利於你的心臟、大腦,當然,還包括你的腰圍。趕快將屁股從椅子上移開,增加站立、行走或是鍛鍊的時間。這樣做也許不一定對體重下降有幫助(如果有,當然更好),但卻可以持續維持你減下來的體重,不要小看這個生活小習慣
如果你的工作沒辦法讓你站著一段時間,那就趁早上搭車、開小組會議、晚上跟朋友通電話、甚至是看電視等時段,讓自己站起來,不要坐著。


習慣7/確定睡眠充足:
當你覺得白天時間不夠用時,或是當你想要規律運動而硬擠出時間時,通常就會更晚睡或更早起。但是這樣的策略很可能會適得其反,因為睡眠時間不夠,表示你體內的組織器官沒有時間進行適當的修復,以便維持正常的運作功能。所以睡眠時間及質量一定要足夠,加上少吃和多動才更有可能達到減重的目的。
習慣8/聰明使用週末:
即便上班已經讓你累垮,但至少還有2天的週末時間,妥善規劃,可以讓你去添購健康食材,並準備下一周餐盤的菜色。此外,你也可以利用這2天,進行較長時間的鍛鍊項目,如果你能在週末運動120分鐘,那麼在週間就可以花較少的時間,也就能輕鬆達成一週運動150分鐘的目標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