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11月23日 星期四

喝含糖飲料生長激素「停機」!想幫助孩子長高要注意5點



▲想要孩子高人一等,家長要注意5個環節。(圖/董氏基金會提供)
生活中心/綜合報導
「高人一等」是許多家長對孩子的期盼,幼兒與學童期是成長發育的黃金時期,有些家長會給孩子吃轉骨偏方,反而可能導致孩子性早熟,成長發育期提前結束。專家說,決定身高的因素除了遺傳,後天也很重要,想把遺傳發揮到極致,要注意5個環節,包括均衡營養、適度運動及日曬、良好睡眠、拒含糖飲料
董氏基金會1日舉辦「長高5環助孩子高人一等」衛教活動,出席活動的林口長庚醫院兒童內分泌暨遺傳科羅福松主任指出,學童喝含糖飲料,不僅容易喝下多餘熱量及各種添加物,還會減少體內生長激素的分泌;兒童若喝一杯500-600c.c.的含糖飲料,體內生長激素就會有2小時無法分泌,以此類推,喝兩杯飲料,生長激素則會停機4小時。
 

▲想要孩子高人一等,專家建議家長別給孩子喝含糖飲料。(圖/記者嚴云岑攝)
羅福松進一步說明,人體分泌生長激素的時間在夜間10點至清晨3點最多,尤其是在熟睡期;而生長激素的分泌呈現一種脈動式分泌,每天晚上如果睡足8 小時則會經過4至5次的分泌周期,分泌生長激素的時間較多,當然也就容易長高,而且睡眠時肌肉放鬆也有利於關節和骨骼伸展。
不過,羅福松也提醒,有些孩子習慣在六日晚睡再補眠,晚睡其實會使睡眠品質降低,熟睡期變短,使生長激素分泌量變少,此時睡再多但是睡不對時間也是沒有用的。羅福松建議,幼兒園孩子應在晚上9點前睡覺,小學生也不要超過10點

https://www.dr-heichao.com.tw/online_index.php

董氏基金會食品營養中心許惠玉主任指出,讓身體上下跳動的彈跳性運動,如籃球、跳繩、跳高等,可牽伸肌肉和韌帶、促進下肢增長,並且讓身體向兩端充分舒展,達到刺激骨骼生長且讓骨質緊密的目的;透過運動鍛鍊,也能增強骨骼承受負荷及肌肉牽張的能力,使鈣質有效的吸收於骨組織中,對生長板尚未癒合的青少年來說,最能達到骨質緊密及長高效果。
許惠玉說,均衡的飲食習慣對於兒童的成長發育極為重要,想要長高,就要適度補供鈣質及優質蛋白質;鈣質可以強健骨骼、提高骨密度,而優質蛋白質經人體消化吸收後產生的胺基酸,會促使體內生長激素的分泌,幫助孩子長高。


▲補鈣大作戰,奶類入菜創意料理多。(圖/記者嚴云岑攝)




▲專家建議兒童每天至少1至2杯牛奶。(圖/董氏基金會提供)
許惠玉表示,乳品兼具優質蛋白質與豐富鈣質的特性,且人體對乳品的鈣質吸收率較其他食物來的高,因此建議兒童每天至少1至2杯牛奶(每杯240c.c.);乳品也含有豐富維生素B群及礦物質,其中鈣磷比、鈣鉀比、鎂鈉比均近乎人體所要求。

https://www.dr-heichao.com.tw/online_index.php


另外,曬太陽時,皮膚會透過接觸陽光幫助人體合成維生素D,而維生素D可以幫助體內鈣質吸收,增加人體對鈣質的吸收率,因此許惠玉建議每天可以露出手臂曬10至20分鐘的太陽,但要記得避開上午11點至下午3點的時間
 

2017年11月21日 星期二

一杯「微糖」等於10顆方糖!含糖飲料沒告訴你的秘密


含糖飲料大多使用便宜的人工合成高果糖糖漿,因為會造成脂肪肝、心臟病、高血脂、痛風、失智、癌症,以及孩童和青少年的心臟病機率升高,最近引起全球關注,認為減糖跟減油一樣重要。
當國際上警告聲起,台灣卻遠遠落後,不但人手一杯,飲料店忙到要拿號碼牌排隊。而且飲料沒有標示含糖量,尺寸愈來愈大杯,很容易讓人吃進過量的糖。但很不幸,很多人包括小孩,都上了癮,每天都要喝。





https://www.dr-heichao.com.tw/online_index.php

《康健》的檢測發現,即使是微糖的梅子綠茶,含糖量也相當於10顆方糖;全糖的梅子綠茶更高達17顆方糖。除了糖,手搖杯裡還有大量的冰塊,也是問題,中醫界指出會引起注意力不集中和代謝功能失調。最好你能戒含糖飲料

近來受到塑化劑風暴影響,罐裝或手搖飲料購買率大幅下降,無論走到便利店、超市或飲品店,隨處可見一張張白底黑字的檢驗報告如旗海飛揚。

台灣人真的很愛喝飲料。根據統計,國人飲料攝取頻率比10年前增長兩倍,近五成學童每天喝1瓶飲料,名列世界第二,僅次於以色列。

成人的含糖飲料攝取量也很驚人。根據靜宜大學的研究發現,19~44歲的男性每週飲用含糖飲料10次,女性也高達7次。

人手一杯含糖飲料是台灣街頭常見的景象,但含糖飲料惡名昭彰,早在國際間引發熱烈討論。近來美國舊金山加大兒科醫師兼教授魯斯丁(Robert H. Lusting)一篇「糖有害人體」的90分鐘演說,在Youtube上超過百萬人次點閱,他認為美國人愛吃糖,愈吃愈甜產生「糖上癮」,是造成肥胖問題的元兇。《紐約時報》甚而專文指出,糖的危害可比擬毒,呼籲民眾少碰。

美國、加拿大正如火如荼掀起「糖化」大戰──揪出各種食品、飲料中的隱藏糖份,然後減少使用它。


研究早已證實攝取過多糖分會引起肥胖、齲齒等問題,但晚近研究更直指,目前被大量運用在各種飲料和食品中的高果糖糖漿(High-fructose corn syrup,簡稱HFCS,由玉米澱粉加工製成),攝取過量會產生更多健康危害,如三酸甘油酯升高、脂肪肝、代謝症候群、心血管疾病、失智甚至癌症。

這枚震撼彈對美國產業造成不小的衝擊。消費者人心惶惶,紛紛尋求「無添加高果糖糖漿」的飲料,食品業者面臨更改配方的挑戰;製造高果糖糖漿的玉米加工產業,則不惜重金買下黃金時段廣告,宣稱高果糖糖漿取自天然成分(玉米),和蔗糖(砂糖)一樣,否認它對身體的危害,甚至施壓要求美國食品藥物管理局(FDA)將高果糖糖漿更名為玉米糖(Corn sugar)。

其實,這個倍受爭議的透明狀液體,早就被廣泛添加在全球的飲料商品中,在台灣被稱為「果糖」,你我每天可能都在吃進肚子裡。

為何好糖變壞糖?

令人訝異的是,果糖不是好糖嗎?的確,它曾經被廣告宣稱為「好糖」,但現在已被科學證實推翻,可惜絕大多數台灣的人並不知道。

果糖存在於水果、蔗糖(砂糖)和蜂蜜中,是一種容易被身體吸收的單糖,優點是甜度高(是蔗糖的1.6倍),比起葡萄糖會刺激胰島素升高血糖,果糖不經由胰臟代謝,因此對血糖影響較少,曾是建議給糖尿病人使用的糖類取代品。

1970年代日本科學家高崎(Y.Takasaki)博士利用基因改造的玉米,大規模生產高果糖糖漿(果糖比例高,約55~90%),當時碰上蔗糖價格高漲,美國政府大力輔助玉米產業發展,成本低廉又無需溶解的高果糖糖漿,逐漸取代了較昂貴的蔗糖。

高果糖糖漿口感清爽不會殘留甜味,可以保濕、增色、防腐、保持食品的甜度和品質、延長販售時間。

且液態的高果糖糖漿運輸和使用上都很方便,因此被大量使用在各種食品加工中,譬如飲料、果汁、醬油、沙拉、餅乾、糖果等。

再好的東西食用過量都會有風險。果糖對身體的危害,近十年來逐漸被發現。

果糖的代謝路徑不同於其他糖類,是直接經由肝臟儲存成脂肪,然後引發一連串的生化反應,如三酸甘油酯升高、胰島素抗性增加等(見40頁圖)。

「身體喜歡複雜的糖,」輔大食品科學系副教授黃瑞美提到,食物中的糖成分很複雜,需要靠身體的酵素像剪刀一樣慢慢剪碎它,然後被身體吸收利用。高果糖糖漿不需「剪碎」,直接被利用來堆積脂肪,造成危害。

果糖對肝臟造成的傷害明顯。美國杜克大學研究發現,果糖會造成肝細胞傷害,因為肝臟處理果糖的程序就像酒精一樣,會提高非酒精性脂肪肝的發生機率。

研究果糖與膀胱病變的高雄長庚泌尿科主治醫師李偉嘉也發現,老鼠在餵食高果糖(60%)飼料3~6個月後,會出現程度不等的膀胱失能,並誘發膀胱過動症。有害的自由基堆積於膀胱肌肉細胞的粒線體,而且「肝充滿了油,」他拿出動物實驗中老鼠肝臟內布滿空洞的脂肪細胞照片來說明,這篇研究曾發表在2008年的《美國泌尿科醫學期刊》中。

大肚腩、脂肪肝,糖惹的禍

有愈來愈多研究發現,攝取過量果糖不僅造成肥胖,更會引起血壓升高和代謝症候群。

譬如高果糖糖漿不會刺激胰島素和瘦素產生,不能產生飽足感,很容易額外攝取更多熱量;另外,瘦素也和體重控制有關。

研究發現:

■每天喝1~2份含糖飲料的人,比起一個月喝不到一次的人,罹患糖尿病機會增加26%、代謝症候群增加20%,高尿酸症增加85%。

■成人飲用含高果糖糖漿的飲料,比起含果糖和蔗糖的飲料更容易增加三酸甘油酯上升。

■年輕人每日飲用含高果糖糖漿的飲料,會造成血壓上升。

含糖飲料會讓腹部脂肪和壞膽固醇(LDL)增加。

■高果糖糖漿會促進胰臟癌細胞分化,建議癌症患者減少使用精製果糖。

■動物實驗發現,飲用高果糖糖漿飲料後,體重、心血管疾病風險比攝取等量蔗糖明顯增高。

那麼,停用高果糖糖漿就好了嗎?答案恐怕沒這麼簡單。

有些研究發現,不管是天然(水果、蔗糖、砂糖、蜂蜜)或人工的高果糖糖漿,果糖進入體內的代謝途徑類似,過量使用都會對身體造成影響。

「所有的果糖都會造成三酸甘油酯升高,即使水果吃過量也不好,」中華民國糖尿病衛教學會常務理事,內分泌暨新陳代謝科醫師游能俊指出,常有人吃水果當主餐,但果糖對脂肪代謝不利,會讓血脂和壞膽固醇增加,他建議「多蔬」「少果」,水果一天吃兩份就夠了。

 儘管糖類爭議不斷,但目前國內外的專家學者多同意,果糖「過量使用」才有危險,但多少才是過量,目前還沒有定論。但明確建議要從日常生活中全面減少糖的使用量,世界衛生組織(WHO)建議,每日添加糖的攝取量不要超過總熱量的10%。

 而且特別是要減少攝取含糖飲料。飲料中所含的高果糖糖漿,是最易被人體迅速吸收的糖類,而且會讓人不知不覺吃進過量糖分。

 若以世界衛生組織建議來看,國人每日平均總熱量需求為1800卡,一天糖類攝取量應限制在45克以下(註:1800卡的10%=180卡,每克糖=4卡,180÷4=45),不超過9顆方糖來算,1杯梅子綠茶(500cc)約為85克,等於17顆方糖,是每日最高容許糖量的1.9倍。



https://www.dr-heichao.com.tw/online_index.php

孩子愛喝甜,課業差,注意力不集中

尚且,含糖飲料還有更多潛在危機,對於孩童、青少年的生長發育影響甚鉅。

含糖飲料屬於高升糖指數的食品,會造成血糖急速上升,剛開始喝感覺很好,但愈喝愈想喝,形成「糖上癮」,胰島素也會因經常劇烈改變而疲乏,引起糖尿病,新陳代謝科醫師游能俊指出。

含糖飲料像是碳酸飲料或濃縮果汁,只有卡路里和糖,是沒營養的空熱量,會讓孩子減少吸收其他重要的營養素,如蛋白質和維生素等,腦力和生長發育不良,影響課業表現。

「怕胖不敢吃飯,卻吃了更爛的東西,」目睹當前社會怪現象,馬偕醫院營養師趙強嘆道,現代的孩童不愛喝開水,連灌三瓶飲料還覺得不過癮,熱量卻已經超過每日所需的一半。

國衛院的研究更指出,不良或惡劣的飲食習慣會影響孩童的身心功能,譬如愛喝含糖飲料的孩子,課業成績表現較不理想。

挪威的研究也發現,含糖飲料可能會引起過動和注意力不集中。

皮膚變差、老化、易長痘痘  也和含糖飲料有關

此外,愛美的人也要小心含糖飲料,尤其有青春痘問題的人更要忌口。

含糖飲料會造成皮膚角質增生、毛囊異常,也會刺激雄性素生成,讓人容易老化、皮膚變差、易長痘痘。

「有痘痘問題的人,嚴禁吃糖分高的東西,包括含糖飲料,」中醫師廖婉絨指出,甜會刺激胃酸分泌,不但容易胃痛、脹氣,也會產生內熱。

她指出,中醫常說:「甜會生痰」,痰是泛指身體不正常的代謝產物,如血脂、尿酸、胃酸等,甜的東西吃太多,不僅會長痘痘,也會造成體內代謝功能異常。

含糖飲料的冰也是問題

此外,含糖飲料的「冰」危害也不容小覷。

中國老祖宗諄諄叮嚀不要吃冰、吃冰不好,其實很有科學根據。

來自艷陽高照的台灣尾屏東,擔任屏東社大講師十多年的中醫師楊世敏,看過不少患者愛喝冰飲造成「冰棍體質」,引發氣喘、過敏或癲癇等各種疑難雜症,以及注意力不集中,經過指導,病患戒除吃冰品,效果「比吃藥還快,」他說。

冰棍體質是指膻中穴(胃到十二指腸這段)因過食冰飲而「塞住」了,體表溫度變低、循環代謝不好,氣血阻滯在身體中央部份,導致代謝失常,腦部運作也受阻,時常覺得腦力衰退,注意力無法集中。

他進一步解釋,正常人全身的溫度保持在36~37℃,如果喝了0~4℃的冰飲,食道和消化道快速降溫,此時需要集中身體其他部位的能量,來提升這個區域的溫度。

如果經常喝冰飲,食道和氣管經不起一再溫度遽變,「就像煉鋼鐵一樣,肌肉很快會失去彈性,」如此一來很容易引起器官功能退化。

冰飲也會讓脾胃功能受阻,無法運轉消化水分,造成腸胃道附近的淋巴液大量增加且變得黏稠,就像火山爆發前地底下的滾滾岩漿,很容易引起各種發炎症狀。

尤其中醫認為「甜食」是熱性食物,會在體內鬱積熱氣,又甜又冰的含糖飲料更是雪上加霜,加速身體的運化代謝失調。

「冰飲喝出來的問題還真不少,」楊世敏說,每當碰到疑難雜症,找不到病因時,只要叮嚀病人停喝冰飲,困擾的症狀就解決了。

譬如一位33歲的男性業務員,因為大量掉髮、體重減輕就醫,檢查後發現飯前血糖300多,醫師準備要開糖尿病的降血糖藥給他。

他懊惱地拿著檢驗報告去找中醫說:「我都喝無糖的茶,怎麼會有糖尿病?」楊世敏發現他的糖化血色素很正常,問診後發現他很愛喝冷飲,懷疑問題出在飲料太「冰」。

這位業務員每天在外頭跑,很熱很累,渴了就灌無糖冰茶,一天要喝上3~5杯,已經變成標準的冰棍體質,因此楊世敏除了開中藥為他調理腸胃功能,也請他「戒冰飲」,三個月後他的掉髮和血糖的問題獲得改善,迄今快六年,業務員定期檢驗血糖,都能控制在正常範圍。

另外,有些學生族群戒掉喝冰飲習慣後,也發現自己「好像變聰明了」,記憶力、專注力提升,可以看書看得更久一點,課業成績獲得很大改善。






https://www.dr-heichao.com.tw/online_index.php

 
飲料也讓孩子長不高,成年人骨質疏鬆

飲料即使不含糖、不加冰,還是會有其他問題。

■咖啡因:茶和咖啡飲料中含有咖啡因,會引起心悸、失眠和降低食慾,尤其孩童和青少年神經發育尚未完全,不建議飲用含咖啡因飲料。通常一罐350cc的茶飲,咖啡因含量為40~70毫克,超過每日孩童咖啡因最高容許量(註:加拿大對各年齡層兒童每天咖啡因的建議攝取量:4~6歲最多45毫克,7~9歲最多62.5毫克,10~12歲最多85毫克)

■磷酸:可樂、汽水等碳酸飲料會影響鈣和鐵的吸收,可能讓孩子長不高。磷酸也會造成女性骨質疏鬆問題,美國哈佛大學的研究發現,喝太多碳酸飲料,女性骨裂縫的機率增高。

■草酸鹽:如咖啡、可樂、巧克力、可可、紅茶,含高量草酸鹽,很容易引起結石,有結石病史的人要特別忌口,「天氣熱時多喝開水才能避免結石,」泌尿科醫師李偉嘉提醒說。


人工添加物就是不好

想要選擇低卡或無糖飲料取代?其實天天喝這些飲料也有風險。

低卡或無糖飲料多添加人工代糖,目前人工代糖是被允許可添加在飲料中使用的安全糖類。

但英國研究發現,零卡飲料可能會愈喝愈胖。因為人工甘味劑會刺激腸道葡萄糖的感應器,活化感應細胞,讓腸道去吸收更多糖分。

美國研究也指出,天天飲用低卡碳酸飲料的人,中風機率增加五~六成,「低卡並非含糖飲料的取代品,」美國邁阿密大學米勒醫學院懇切勸告。

即使無卡無糖飲料也不能無限制牛飲。與其尋找可以天天喝的替代「飲料」,不如直接減少喝飲料的頻率來得安全。

「人工添加物就是不好,」輔大食品科學研究所教授陳炳輝說,代糖或人工甘味劑一直以來都有爭議,以往曾有報告說它們損害肝腎功能,如今它的安全性暫時受到肯定,「但會不會有天發現它又有害?」陳炳輝認為,還是要保持謹慎質疑的態度。

「我從不喝自己不知道內容成分的飲料,」李偉嘉醫師坦承,他以前喜歡喝可樂,但做研究後知道含糖飲料不好,乾脆改成一、兩個月才喝一瓶,而不是改為經常喝無糖可樂。

想要不復胖,先戒喝含糖飲料

至於正常人每天可以喝多少含糖飲料?專家認為,喝開水才是補充水分的王道,含糖飲料最好少碰為妙。

除非突然血糖過低,或長時間運動的人如自行車選手,可以喝點含糖飲料迅速補充能量。

但多數人並不需要每天喝飲料。台北市衛生局和董氏基金會的建議是,含糖飲料一星期不要飲用超過一次。

偶爾想喝飲料,最好選擇去冰不加糖的茶類、咖啡或是新鮮的現榨果汁。

有喝飲料習慣的人,不用心急戒不掉,營養師趙強建議慢慢來──先開始將頻率減半,一天一次改成一星期兩、三次,選擇內容從半糖、微糖到無糖,或是少冰到去冰,然後去感覺身體的改變。

美國的研究發現,每天喝飲料的成年人只要將份量減半,就能降低血壓。

血糖控制也會變好。「喝飲料的改變是很快的,」致力糖尿病飲食生活衛教的游能俊醫師發現,有些糖化血色素高或是血糖控制不好的人,少喝飲料後,「只要用很少的藥量就能控制,」他說。

以前他覺得勸人不喝飲料實在很難,但自從他要求糖尿病人吃東西前後要測血糖,不少人從此「自動封口」,再也不碰飲料──因為被喝飲料後血糖狂飆的數字給嚇到了。

不喝含糖飲料更是不復胖的關鍵祕密之一。

眼睛大大、身材窈窕的美女中醫師廖婉絨,曾是每天一杯可樂和珍珠奶茶,滿臉青春痘,體重高達70公斤的小胖妹,她念中醫後戒喝含糖飲料,成功減重到40多公斤,十多年來生了兩個小孩,迄今仍沒有復胖,「不喝含糖飲料是關鍵,」她笑稱。

她從小不喝白開水,只喜歡有味道的水,減重期間也曾嘗試喝無糖茶,但因體質因素喝茶會睡不著、胃不舒服而作罷。

為了戒掉含糖飲料,她研發出多種可方便泡的中藥茶作為日常飲用,譬如簡單的枸杞、黃耆泡水,或是結合多種中藥成分的茶飲,甚至用中藥做成果凍,滿足想吃QQ口感粉圓的慾望,讓戒飲料的過程順利且充滿實驗樂趣。

有時難免懷念手搖飲料,她會把養生茶飲裝在有吸管的杯子裡過乾癮,並了解自己「只是懷念那種吸管吸吮的感覺,」她坦承。

面對排隊求助減重的病人,她也要求他們寫飲食日記,「大家常被自己吃了好多糖嚇一跳,」廖婉絨說,通常減少喝含糖飲料3~4週後,身體的不適狀況就會改善。

限糖運動開始了!

眼見含糖飲料對身體造成危害,歐美等國紛紛積極採取「限糖」的全民運動。英、美的食品均有標示含糖量,希望消費者能夠看清楚再做選擇;另外英、美和加拿大政府也積極倡議「限糖」,譬如限制含糖飲料在校園不得販賣,以及對含糖飲料加重課稅,如同香菸的健康捐。

「不健康的食品如同菸害,應該要課稅!」世界衛生組織(WHO)曾建議針對汽水、含糖飲料等加重課稅,譬如美國紐約已對汽水等含糖飲料課徵18%的「肥胖稅」,提高飲料價格,希望減少購買人次。

加拿大的醫生和營養師則組成團體,到各地校園巡迴講述含糖飲料的壞處。

實事求是的英國人則由政府帶頭,要求飲料廠商減少含糖量,並縮小尺寸,推出250毫升的包裝取代原有的330毫升。

為了日益嚴重的肥胖和糖尿病、心臟病問題,美國更祭出「限糖」的非常手段。除了含糖飲料退出校園外,美國心臟病醫學會建議,女性每日的添加糖(不是食物中原有的糖類)最高不得超過25克(100卡,相當於5顆方糖),男性是30克(120卡,相當於6顆方糖),比世界衛生組織訂定的標準要嚴格許多。

但反觀國內,政府單位對「糖」的問題缺乏危機意識,不但沒有每日糖類建議攝取類,也沒有規定飲料必須標示含糖量(但餅乾有標示含糖量)。

「微糖」、「少糖」到底含有多少糖,廠商店家大打迷糊仗,最後賠上的還是消費者的健康。

不願具名的政府官員回答說:「沒有研究數據明確顯示多少糖分會造成危害,所以無法訂定建議攝取量。」

那食品可以標示含糖量吧!既然都能標示熱量,為什麼不能標示糖量?

「含糖標示已經說了十多年但都做不到,政府、廠商都說有困難,」許惠玉表示,目前只有中小學的飲料有標示含糖量,以豆漿和奶類為主,無法遍及一般人最常接觸的茶飲和手搖飲料。

當縣市政府紛紛以減重為目標時,卻忽略了其實推動減糖會讓減重效果更好。「控制體重,減糖和減油一樣重要,」游能俊語重心長地說。

要學會欣賞食物中的天然甜

除了呼籲政府要拿出魄力解決,消費者也必須反省思考,什麼才是「真滋味」。

味覺是可以被訓練的,無論是中、西醫師、營養師和食品專家都提到,開水遠比飲料更解渴,從小讓孩子養成喝開水的習慣,就是給他們最好的健康資本。

但現代人為追求口感,幾十年來被重口味的加工「假食物」矇騙味覺,爸爸媽媽喝慣了飲料,一箱箱往家裡搬,早已忘記真食物的滋味。

曾經有個小孩對爸爸說,果糖是好糖,「所以我再加一湯匙!」推廣減糖運動多年,這個鏡頭讓許惠玉一輩子都忘不了,這也是現代人愈吃愈甜的寫照。

「有必要吃那麼甜嗎?」輔大食品科學系教授黃瑞美說,愛喝珍珠奶茶是為了有咀嚼的口感,但口味不必那麼甜,像她每次和夫婿到公館附近的餐廳吃飯,菜色精美,但附送的茶飲總是甜得讓她頭痛。

她曾好意提醒店家改善,店家回說:「茶不甜客人就不上門了!」

但也有不少餐廳提供不加糖的溫麥茶,「店家是可以養成顧客好的飲食習慣的,」黃瑞美認為廠商或店家應該可以積極一點,主動減少加糖,維持食物的原味,會有更多「識貨」的客人上門。

此外,也要分清楚糖是身體所需,還是為了滿足口腹之慾?

其實人類的生活不大需要使用添加糖,從一些天然食物就能找到甜味,如穀類、蔬菜、奶類和水果,它們會在身體裡面轉換成葡萄糖供應身體能量。

而且,借用食物中的天然甜味,也能做出好喝有味道的飲料。

戒飲料達人廖婉絨說,她的孩子喝慣了白開水,偶爾在水壺裡放點枸杞或檸檬片加味,他們就會覺得很好喝;譬如成人的飲品擱點黃耆、黨參、甘草,用開水泡一下,也會有天然回甘的味道;也可以把決明子、澎大海、靈芝做成茶飲,或是加點新鮮水果增甜,自然的甜味吃起來不膩口,有時還能有消除疲勞的補氣效果。

午後3點,營養師趙強會開始進行他的「魔力咖啡」時間,他會拿著全套濾泡式的沖咖啡工具,從磨豆到沖泡咖啡,緩緩地、專注地把熱開水一圈圈地潤濕咖啡粉,讓滿室的咖啡香趨走下午的昏昏欲睡。

「最享受的是沖咖啡的過程,」趙強說,沖泡咖啡是一種很好的紓壓法,而且自己沖泡的好咖啡不用加糖也不用加奶,單純地就很好喝,加了糖反而容易變酸。

少點糖,更能品嚐生命中的回甘滋味,請你來響應。

你喝的飲料含有這麼多糖!(以每份計)

WHO建議每人添加糖攝取量不應超過每日總熱量的10%,以台灣人每日平均總熱量1800卡來計算,一天糖類攝取量應為45克以下。

2017年10月19日 星期四

搶救健康大作戰:英國開徵含「糖」飲料稅




肥胖人口傲視歐洲的英國,政府日前宣布開徵「含糖飲料」稅(Sugary Soft Drinks Tax),除了想改善國民健康,更期望能降低健保成本。世界衛生組織(WHO)也多次表達支持,並呼籲更多國家跟進。
立法限制食品「添加糖」的作法看來新穎,從公衛角度來看,卻是姍姍來遲的正義。早在半個世紀前,就有一派科學家主張,人工提煉糖與糖果,會導致上癮、肥胖、糖尿病、心血管疾病等嚴重健康威脅,應該嚴格限制、甚至禁止。可惜這種主張在當時政治不正確,遭貶抑為偽科學,也讓全球肥胖問題持續惡化半個世紀。
世界上仍有 7 億 9,500 萬飢餓人口,饑荒問題還沒解決,肥胖問題幾乎要追上,成為全球最嚴重健康威脅,平均每 3 人就有一個超重,肥胖總人口突破 6 億 400 萬,糖尿病患數達 4 億 2,200 萬。奇怪的是,倡導低脂飲食多年的西方國家,變胖速度尤其驚人。
以英國來說,1983 年政府宣導低脂飲食時,過重(overweight)人口比例不到 4 成,如今逼近 6 成 2;1993 年到 2014 年間,肥胖人口比例更從 14.9% 跳升到 25.6%,其中各年齡層孩子的過重比例都增加了 5%。
 
https://www.dr-heichao.com.tw/online_index.php
 
官方估計,相關健保(NHS)因人們肥胖衍生的醫療支出,每年達 50 億英鎊(約新台幣 2,300 億元)。若英國人繼續胖下去,加上勞動力等間接損失,每年國家得付出 270 億英鎊(約新台幣 1.2 兆元)的代價。肥胖反成為拚經濟最大的威脅。
 
面對愈來愈嚴重的肥胖問題,英國預計 2018 年 4 月正式開徵含糖飲料稅(以下簡稱「糖飲稅」)。糖飲稅是在 20% 營業稅的基礎上,針對每 100 毫升含糖超過 5 克的飲料,每公升加徵 18 便士;若 100 毫升含糖超過 8 克,稅率提高到每公升 24 便士,換算之後為每公升分別多收新台幣 8 元、或 11 元。

5 歲孩子一年吃的糖,幾乎超過自己的體重

100 毫升含糖 5 克就要課稅,幾乎所有飲品都逃不掉。
以便利商店紙盒裝飲料來說,只有低糖綠茶、無糖茶品或黑咖啡沒超標,一般汽水、養樂多、紅綠茶、奶茶、運動飲料、咖啡飲品,都超標 2 倍以上。(註 3
一旦開徵糖飲稅,英國估計每年可收到 5.2 億(約新台幣 240 億元)的稅金,相當於另類的健康捐,專款專用補助 1,600 所學校的健康早餐、中學課後輔導、以及運動計畫經費。最重要的是,英國政府要逼飲料製造商,面對含糖飲料所造成的健康後果。
英國財務大臣奧斯本(George Osborne)3 月中發表年度預算演說時,強調飲料健康捐,是著眼下一代的健康。他說,英國 5 歲孩子一年吃的糖,幾乎超過自己的體重。專家也警告,下個世代的男孩有半數、女孩有 7 成,不是肥胖就是過重,而且肥胖會讓人生病。
「兒童肥胖最大原因之一,就是含糖飲料,一罐可樂通常加了 9 茶匙的糖,有些飲料甚至加了 13 匙糖,一罐就超過每日建議食用量的 2 倍!」
英國財務大臣奧斯本(George Osborne)
飲料造成肥胖、糖尿病,也腐蝕兒童牙齒。英國有牙醫一天可以拔到上百顆蛀牙。5 歲以下孩子三分之一蛀牙,8 歲孩子一半蛀牙,蛀到必須拔牙的病例,每年增加 3%,2 歲寶寶拔光乳齒的情況時有所聞。
 

含糖飲料健康捐:名廚奧力佛的臨門一腳

1顆方糖=4克糖。WHO建議,人工添加糖(added sugar)最好能低於每日飲食總卡路里數的5%。一般成人每日攝取2,000大卡,5%即100大卡,一克糖約4卡,換算為25克糖、6茶匙、或6顆方糖。(註四、註五)完整圖表
英國人吃的(人工添加)糖,佔每日總熱量 12%~15%,超過建議用量的一倍以上,超過 3 成來自飲料與果汁,這種飲食傾向,很大一部分原因來自過去三、四十年,無孔不入的廣告促銷,越來越便宜、大份量、且隨手可得的商品,改變了英國飲食文化。
糖吃多了,不就多運動消耗掉就好了嗎?但越來越多科學證據顯示,吃糖會增加許多疾病風險。英國公共衛生署因此提出《減糖政策白皮書》,要求官員更積極「減糖」,建議措施包括:
  • 管制飲料廣告,尤其禁止針對兒童的行銷活動;
  • 設法提高食品 1~2 成價格;
  • 從雜貨鋪、餐廳、快餐店、咖啡輕食⋯⋯整個食品產業鏈,改變甜度配方;
  • 從公家採購、食品通路下手,加速健康飲食教育;
  • 衛教宣傳,提供民眾實際的「減糖」方法。
這份白皮書在 2015 年 10 月發表後,保守黨政府態度猶豫,首相卡麥隆(David Cameron)與閣員都默不作聲。不到一週時間,英國飲料協會 (British Soft Drinks Association, BSDA)發動一波波反面宣傳。
BSDA 先是提醒大家,飲料業產值規模 110 億英鎊,雇用 34 萬勞工,每年發出 56 億英鎊工資,對國家經濟貢獻巨大。接著反批,飲料糖分的健康影響被誇大,而且課稅根本沒用,墨西哥糖飲稅,僅讓消費者每日減少 6.2 卡路里,丹麥則臨時喊「卡」,以免衝擊稅收與國家經濟。
 
https://www.dr-heichao.com.tw/online_index.php
 
龐大的商業利益,讓政府高層遲遲沒有動靜,逼得民間團體不得不積極起來,以「打擊肥胖」之名,聯手推出一個個減糖行動,吸引民眾注意來向政府施壓。(註 6
長年關注學童飲食的名廚傑米・奧利佛(Jamie Oliver)也不落人後,先找來一群孩子拍攝影片,提醒首相要為下一代負責,11 月底還發表公開信,提出打擊兒童肥胖的行動方案,要求政府從加稅、規範飲料含糖量、食品標示、學校餐食減糖、營養教育、禁止垃圾食物廣告、家長輔導等措施,設法降低食品含糖量。
今年 1 月,英國健保局也忍不住表態,宣布會在醫院開徵「糖水稅」,院內販賣機、咖啡簡餐廳販售的飲料零食,含糖量超標就課稅,宣稱每年要收 4,000 萬英鎊(約新台幣 18.5 億元),用來改善 130 萬醫護人員健康,目標於 2020 年將高糖分食品趕出全英國的醫院。健保局並槍口對內,要政府負起責任,讓民眾擺脫嗜糖習慣。
 

2017年10月18日 星期三

夏日冷料理陷阱 小心越吃越胖!

隨著氣溫日漸飆高,想來點輕食消消暑氣,對於身材斤斤計較的人來說,如何吃得健康又能維持標準的體態,夏日輕食吃對方法,可說是事半功倍。


開業診所林黑潮院長指出,夏日到來,生菜沙拉、涼麵、蒟蒻等,成了民眾取代正餐的首選,但飲食最重要的關鍵還是「量」,因為不管熱量再高的食物,只吃1~2口,熱量終究是有限,但是飲食還是需要有些許的飽足感,因此,選擇低熱量密度的飲食還是很重要。

林黑潮提到,民眾夏天很容易吃到的沙拉,看似熱量低的食物,事實上,沙拉的地雷在於「醬汁」,芝麻醬、凱薩醬、傳統沙拉醬都屬於熱量密度特別高的醬料,可以用油醋醬、和風醬之類的醬料替代,雖然沒有像凱薩醬、沙拉醬那麼濃郁,但是可以達到調味的效果,而且熱量密度就降低了。


https://www.dr-heichao.com.tw/online_index.php

林黑潮說,很多人喜歡吃的優格,不只可以單吃,有時候拿來當成沙拉的醬料,也是不錯的選擇,但是還是要做挑選,盡量控制在一罐100大卡左右的優格,味道就相當不錯,連他自己也都嘗試過。

減肥是很人性化的一件事,因為只有很人性的方式,才能把這件事情做得很健康很長久。」林黑潮強調,現在人常常忽略了早餐,但其實還是要有一個正常的早餐,除了能讓自己一整天開始做個暖機外,也能促進新陳代謝的活絡,三餐應該盡量「均量」,盡量避免過量與頭重腳輕的吃法。

近來很風行的香蕉豆漿瘦身法,林黑潮認為,並非香蕉與豆漿有神奇的魔法,而是豆漿是相當不錯的飽足感來源,可以做一個替代正餐的方式,讓原本要裝菜、裝肉的胃,用低熱量密度的食物替代,攝取熱量就自然降低。




https://www.dr-heichao.com.tw/online_index.php


此外,林黑潮也提醒,冰品、含糖飲料是夏日減肥嚴重的陷阱,因為冰品都是高糖、高油脂、反式脂肪,常常一不小心就會過量,所以在吃的時候要特別的注意與小心,才不會讓自己在夏天越吃越胖。

2017年9月4日 星期一

想要減肥,請少喝含糖飲料多喝水

我們知道,吃甜食容易長胖,原因很簡單,相比其他,糖類更容易被 人體吸收,因為它無須經過一個消化的過程。


如今,市場上的很多飲料,都是含糖的,如果不注意,常喝這樣的飲料的話,危害很大。具體危害表現在以下兩個方面:首先,常喝含糖飲料會讓血糖飆升,血糖又刺激胰島素的分泌,進而讓血糖轉化為脂肪。這樣的脂肪堆積多了,身材變形也就不可避免。


其次,胰島素分泌多了,必定會與細胞膜上的胰島素受體結合,進而將葡萄糖導入細胞,形成細胞內的脂肪

https://www.dr-heichao.com.tw/online_index.php

激長此以往,反覆受到刺的細胞膜上,胰會越來越少,將血液中的葡萄糖導入細島素受體胞的能力越來越差,可含糖飲料源源不絕地進到血液中,為了將血糖降低,胰臟必須分泌更多的胰島素,更多的胰島素又消耗掉更多的細胞膜上的胰島素受體,於是,惡性循環就這麼產生了。


當我們人體對含糖飲料產生依賴後,會喝越來越多的含糖飲料,經過長時間的飲用,含糖飲料繼續不斷地刺激胰臟,讓其不斷地分泌胰島素,慢慢地,胰島素抗性產生,導致胰臟上的B細胞疲乏,甚至產生功能衰竭,糖尿病也這麼在不知不覺中患上了。


這也就是為什麼我們常聽人說,糖尿病患者不能吃糖的原因了。如果已經得了糖尿病的患者,還斷續喝含糖飲料的話,由於胰臟已經被 破壞了,無法正常分泌胰島素,便會讓血糖飆升,進而引發血糖中毒。

研究:邊吃邊喝含糖飲料 加速你的肥胖



一項最新研究表明,將含糖飲料與其他食品同時食用,會讓人增重更快。實驗顯示,喝甜飲料的人體內儲存更多未消耗的脂肪
農業部生物學家卡斯帕森(Shanon Casperson)指出,食物中含有三種主要的營養成分,碳水化合物、脂肪和蛋白質。她將27名健康體重的成年人置於密封的「代謝室」(metabolic room),追蹤他們吸入的氧氣、呼出的二氧化碳,並收集尿樣。通過這三個變量,計算出他們消耗的營養物質的數值,以及每分鐘燃燒的卡路里。

https://www.dr-heichao.com.tw/online_index.php

兩天的觀察,參與者們在其中一天食用了含有15%蛋白質的兩餐,另一天則吃了含有30%的兩餐,每餐包含17克脂肪和500卡路里熱量。他們在其中一餐提供一份含糖的櫻桃味飲料,另一餐則提供無糖櫻桃味飲料。研究發現,甜味飲料可以減少脂肪氧化,其中,配合15%蛋白質膳食的甜味飲料,平均阻止7.2克脂肪氧化,而搭配含有30%蛋白質膳食引用的同樣飲料,則阻止了12.6克的脂肪氧化。
研究人員認為,蘇打飲料中額外的碳水化合物,可能會降低人體對食物中脂肪的消耗,因為脂肪比糖更難燃燒。不僅如此,他們消耗所有膳食所用到的能量也不是很多。卡斯帕說明,當人們吃過東西後再補充額外的碳水化合物,肯定會對「身體使用脂肪作為能量來源」的機制產生影響,「人體內攝入碳水化合物將首先被消耗,而未能燃燒的脂肪,則會囤積在身體的某些部位,如腹部或臀部。」
美國疾病控制與預防中心(U.S. Centers for Disease Control and Prevention)數據顯示,蘇打飲料、加糖咖啡、冰茶飲料、水果飲料、能量飲料等,都是飲食中糖分的主要來源。

2017年8月8日 星期二

青少年含糖飲料喝愈兇 痛風、肥胖風險恐大增

國家衛生研究院昨天發表最新研究指出,青少年含糖飲料攝取量成長,2010至2011年較1993至1996年平均每日增加40-50克,且抽菸、身體質量指數(BMI)、總攝取熱量、父母離異,均與飲用量呈現正相關,並證實愛喝含糖飲料與血中尿酸值、壞膽固醇升高有關!


國衛院群體健康科學研究所研究員張新儀率領的團隊,使用1993至1996年、2010至2011年的台灣國民營養健康狀況變遷調查資料,分別聚焦1906名、2895名13歲以上、未滿19歲的國中與高中青少年,包含基本人口變項與24小時飲食回憶問卷的數據,進而探討青少年含糖飲料攝取的時間趨勢與相關因素。
張新儀表示,研究發現,青少年每日含糖飲料攝取量出現成長趨勢,男性從442克增加至488克,女性也從300克增加至350克;若以飲品類別來說,飲用茶或咖啡的增幅最明顯,男性從每日233.5克增加至371.9克,女性也從176克增加至253.9克,推測可能是飲料店密度提高、容易購買所致。

https://www.dr-heichao.com.tw/online_index.php

張新儀指出,研究也發現,飲用含糖飲料的量與抽菸、BMI、總攝取熱量、父母離異正相關,例如有抽菸是無抽菸者的4.27倍、BMI高是低者的1.03倍、總攝取熱量高是低者的2.86倍、父母離異是父母無離異者的2.02倍,至於原因則未進一步分析。
張新儀說,研究還將青少年依照含糖飲料攝取量分為4組,包含未喝組、飲用量在0至358克的低量組、358至667克的中量組,以及大於667克的高量組,再對照抽血檢驗結果分析,中、高量組會出現高密度膽固醇(好膽固醇)下降、低密度膽固醇與總膽固醇(壞膽固醇)上升的情況,日後可能存有代謝症候群風險,同時發現血中尿酸值也增加,痛風機率恐提高,以及出現鈣、磷、維生素B1、蛋白質等營養素不足的問題。
張新儀建議,盡量選擇純果汁等未額外添加糖分的飲料,若是真的要喝含糖飲料,則最好在白天有活動時飲用,以免造成熱量累積,形成肥胖,無益健康。

含糖飲料改體質 多喝易胖難瘦身



炎炎夏日喝杯冰涼的汽水或果汁,固然透心涼,但小心可能因此變胖,且減肥困難!英國班戈爾大學研究發現,含糖飲料除了會導致血糖飆高,引發糖尿病外,還會改變身體燃燒熱量的模式,導致減重困難,口渴時最好還是喝水。

影響身體代謝

班戈爾大學找來11名20多歲的年輕男女,先檢查他們的血液和肌肉組織,並測試身體結構和新陳代謝等功能,再請他們連喝一個月的含糖飲料,最後分析體內的血糖和脂肪含量。

https://www.dr-heichao.com.tw/online_index.php

結果發現這些含糖飲料的熱量不僅害人變胖,同時也會改變身體燃燒熱量的模式,肌肉選擇以燃燒糖分而非脂肪作為能量來源,肌肉中與有氧新陳代謝有關的基因隨之減少,使得脂肪和血糖雙雙上升,不僅減重變得更為困難,最令人擔心的是,這種效果可能是長期的,身體血糖長期偏高,最後演變成糖尿病上身。

導致脂肪堆積

班戈爾大學古畢斯博士表示:「這會導致身體燃燒脂肪的能力下降,而且會導致脂肪堆積,包括果汁在內的高含糖飲料都會導致這樣的變化。這只是一項小型研究,因為現在很難找到之前很少喝汽水,且願意接受肌肉切片檢查的年輕人,但我們仍希望可以進行更大型且更長時間的研究。」
萬芳醫院復健部兼肥胖防治中心主任林伯威表示,身體的熱量來自碳水化合物和脂肪,含糖飲料喝多了,過多的熱量會害人變胖,最好不要喝。

2017年8月6日 星期日

美研究︰含糖飲料 肥胖元凶

含糖飲料與易胖基因互動 導致肥胖

〔編譯俞智敏/綜合二十一日外電報導〕紐約市日前通過明年三月起禁售大杯含糖飲料提案,引發外界批評市政府管太多,現在科學家卻提供禁令支持者一項強有力的武器,因為研究顯示汽水及其他含糖飲料正是造成肥胖流行的元凶,假如用無糖飲料或水來取代含糖飲料,可減緩兒童體重增加,這些研究恐導致美國其他城市決定跟進紐約市禁令。


哈佛大型研究 樣本3.3萬人

一項針對逾三萬三千名美國民眾所進行、長達數十年的大規模研究首度產生明確證據顯示,含糖飲料會與影響體重的基因產生交互作用,造成飲用者在遺傳之外的肥胖風險大增。這表示含糖飲料對於帶有易胖基因者尤其危險,而多數人體內至少都帶有部分易胖基因。
這項基因研究是由哈佛大學公衛學院進行,研究員檢視三十二種與體重有關的基因變異,參與實驗者每四年就要填寫一份詳盡問卷,回答有關飲食習慣,及抽菸和運動等問題。歷經數十年後,研究員發現一項明顯模式,喝愈多含糖飲料者,基因對體重及發展出肥胖症風險影響愈大,總卡路里攝取量和運動等生活方式因素的影響則相對不明顯。

https://www.dr-heichao.com.tw/online_index.php

另兩項研究 也印證含糖飲料致胖

另外兩項發表在「新英格蘭醫學期刊」的大型實驗也發現,讓兒童和青少年喝無卡路里飲料來取代含糖飲料,可減少體重增加。其中一項實驗,波士頓兒童醫院把無糖飲料和含糖飲料送到兩百二十四名過重或肥胖青少年,但未改變青少年運動習慣或給予營養建議,一年後發現無糖組青少年體重較含糖組少了一.八公斤。但在停止派送瓶裝水後,兩組青少年體重差異消失。第二項實驗中,阿姆斯特丹自由大學讓六百四十一名年紀從四歲至十一歲不等、體重正常學童每天飲用含糖或不含糖的水果味飲料,一年半後含糖組學童體重較無糖組多增加○.九公斤。
耶魯大學醫學院卡普利諾教授指出,這兩項研究替美國國家科學院等機構所提出的限制飲用含糖飲料政策建言提供動力。這些研究結果強烈顯示,含糖飲料本身就會讓人變胖,和過度飲食、鮮少運動等其他不健康行為無關。含糖飲料是美國人飲食中最大卡路里來源,且被視為造成美國三分之一兒童和青少年、逾三分之二成年人體重過重的主因。
美國飲料協會則反對研究結果,聲稱肥胖並非由單一食物或飲料所造成,僅針對含糖飲料或任何其他單一卡路里來源所進行的研究無助於解決肥胖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