充滿不利因素的環境,是不是就注定被肥胖糾纏?在環境改變前,你可以先變。拒絕肥胖上身,關鍵在不該有「減肥」這回事。
五十四歲的前台北教育大學校長莊淇銘二十五年來,體重都維持在六十四公斤,上下增減不會超過一公斤。
莊淇銘的秘訣很簡單,如果一個人需要及能夠消耗掉的熱量等於一,就是「一減一等於零」──維持一進一出的熱量平衡,而不是一.五減一.五等於零(多攝取五○%,再拚命想辦法消耗掉那多餘的五○%)。
因此,莊淇銘認為,「減肥」二字,本就不應該存在。若不想再花費心力減肥,就不要過量地「撿垃圾」,在身體裡儲存不必要的熱量。
這哲學看來簡單、基本,實則需要對身處險惡的「致胖環境」有高度自覺,有意識地調整生活。
他從二十五年前就觀察到,現代社會因為環境、工作型態等已改變,人們卻還在用舊的飲食思維面對新的生活型態。例如,農業社會需要勞力,有高熱量消耗,且工作型態是「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因此需要早、中、晚餐的三餐飲食習慣;但現代社會勞力消耗少,甚至太少,還得刻意運動。
「我們會被習慣、思維制約,」他說,例如,會議就一定要吃點心、每天一定得吃三餐等。「但應該自己要調整,每個人調整方式不同,但就是一減一等於零。」
三十五分鐘步行內的路程,他就用走的,平均每天要走一萬步;他一天只吃兩餐,有時中午有聚餐,他不喝茶、不吃水果,只喝水。
接受採訪時,他點了一杯果汁。他笑說,等會兒,就要多走一點,確保多的這一份熱量消耗出去。
環境不變,自己先變
「不要等環境改變,」馬偕醫院家醫科主任黃麗卿說,「個人在所處環境裡,一定要找尋自己最適合的體重維持方式,融入生活。」
特別是,現代人常有減肥的心,卻沒有實際的知識與行動。黃麗卿觀察,減重門診中,八成的人停留在思考前期與思考期,進入少許改變的人只有一○%到一五%,能進入行動期的人就更少了。「最主要是人們對於體重還有健康飲食的知覺還不夠強烈,」她說。
首先,可從了解自己有沒有體重危機做起。
富邦證券總經理程明乾對體重就時時保持「警戒」。對固定會跑步、打高爾夫、爬樓梯的他而言,體重的大敵在頻繁的應酬。接受採訪的這一週,他從星期一到日,天天晚上都有飯局,上星期還有一個晚上連跑三場的。
「但我自己有個標準,就是體重絕不能看到八字頭,」他說,有幾度他的體重悄悄爬上八十大關,他就加強運動頻率,或實行忌口。
目前台灣對成人肥胖的定義,是BMI(體重(Kg)/身高平方(m2))超過二十七(過重的標準是二十四),或男性腰圍超過九十公分、女性腰圍超過八十公分。
更重要的是,體重是健康狀態的反應,每個人都該關心數字控制背後的意義。包括肥胖帶來的三高(高血壓、高血糖、高血脂)與癌症問題。
「個人要體認到,健康是人生重要的一環,」千禧之愛健康基金會執行長陳欣勵說。他們七年來推動量腰圍、減腰圍活動,在企業內檢視成績時,不只看減下腰圍的公分數,也看三高(高血壓、血脂、血糖)異常狀況是否改善。
了解放進口中的食物
下一步,則要更積極了解放入口的食物。
馬偕醫院營養師趙強就感嘆,整體環境對營養、飲食的基本教育不夠,小朋友沒有機會從小就接觸食物、了解食物,常常只看到一份份烹煮好的菜餚,更別談食物的分類,或了解食物的營養。
「連挑選食物概念的都沒有,點菜就先點好吃的,沒想到搭配的問題,」趙強說,現代社會缺乏對食物的基礎知識及均衡飲食的習慣,只習慣性的辨認「天使」或「惡魔」食物──哪些東西絕對不能碰,或這食物好,就多吃點。飲食只有好壞觀念,沒有均衡觀念。
如果對食物的應吃份數、提供的營養多用心了解,在生活中落實體重控制,就會容易得多。
光寶文教基金會的蘇文雯就對入口的東西很著重。她十年來體重儘管緩步上升,但都維持在標準值內。她說,自己參加過公司開設的營養課程,看到食物,大致能分辨有幾大卡、該吃多少。同時,她一定先吃蔬菜,吃肉,也一定先挑白肉。
第三步,則是檢視自己的生活,調整適合自己的飲食方式。從工作型態、可能的活動空間和時間、入口的食物等,找出最適合自己的飲食。
例如,和莊淇銘一天只吃兩餐不同,馬偕醫院家醫科主任黃麗卿一天吃四餐。她一定吃早餐,好開始一天的工作,但因為同為醫生的先生下班往往九點半、十點了,她為了和家人一起用餐,往往晚上還會多吃第四餐。她清楚自己每天所需熱量約在一千四到一千五百大卡,平均除以四,每餐的量就要減少。
「並不是三餐、兩餐的問題,而是總體熱量的問題,」黃麗卿說,「要做個人自我環境最好的選擇。」
雙和醫院復健醫學部主任劉燦宏的方法,則是注意「份量」。中式餐飲很複雜,常算不清熱量,他的方法是均衡飲食,但量只吃一半。另外,他也建議過一個「活躍的生活」,盡量尋找工作中、通勤中及休閒中活動的機會。
你不是沒有選擇
第四步,專家們也提醒,儘管環境難以改變,消費者還是要懂得要求。在危險的致胖環境中,其實消費者不是沒有選擇的。
劉燦宏舉例,如去買漢堡,可以要求不加起司、多加蔬菜,或者希望肉用乾煎,不要加油。他指出,加不加油,熱量可能就差上三○%。
趙強現在也會鼓勵病人去要求廠商。如買便當時,菜不要放在飯上,或不一定要加那一匙滷汁,減少湯水油脂吃下肚的機會。
最後,要保持正向的心態,了解,信任,並享受自己生活的方式。
黃麗卿表示,和參加被動式的減重,如規劃好的低卡組合餐或代餐相比,主動規劃、創造自己生活中能執行的方式,對體重控制更加分。
這樣的主動性能帶來正向思考,知道自己做的是一件有益的事,而更能堅持有效,例如自己不是在挨餓,而是在尋找恰當、對自己不會造成負擔的飲食;或者運動不是在受苦,而是步往身心輕盈的過程。她鼓勵在體重控制時,可以多去尋找這方面的激勵與改變。
錯誤觀念讓你更胖!肥胖十大迷思
迷思:1.晚上八點後不該進食?
事實:重點不在幾點吃,而在一天吃多少又消耗多少熱量。要是習慣睡前吃一點,請先思考今天今天已經吃多少熱量下肚?
迷思:2.喝的食物或飲料比起吃的較不會變胖?
事實:不管吃的、喝的、固狀、流質、液狀,只要是熱量都會變胖。許多人夏天吃得不多,但一杯七百C.C.全糖珍珠奶茶下肚,就相當於一碗白飯,連喝20天,就會胖一公斤肉出來。
迷思:3.發育中的小孩因為還會長高,胖個幾公斤無所謂?
事實:這是錯的,愈來愈多研究發現,成年肥胖來自發育期的不良習慣。家長應該協助兒童攝取健康的養分,減少他們看電視、用電腦的時間,多外出運動。
迷思:4.只要喝零熱量可樂就不會變胖了?
事實:對偏好傳統可樂的人來說可能是個好消息,喝低糖或無糖可樂的人甚至比喝一般飲料的人容易變胖。德州大學健康科學中心的科學家對於這個結果也感到困惑,推測是因為人腦對於人工代糖會產生化學作用,而更愛吃一般甜點。
迷思:5.冬天比較容易變胖?
事實:事實上,如果飲食量不變的話,冬天人體的代謝速度會加快,以提供熱量,是有助於減輕體重的。要是過一個冬天後胖了一圈,很可能是因為貪吃又不動造成。
迷思:6.斷斷續續的控制飲食,會讓身體代謝亂掉?
事實:不會。加拿大研究員人員比較各組人員發現,人體的代謝速度和年齡、身高、體重有較大關聯,和今天吃多少下肚無關。所以請不要放棄,下一餐就開始控制飲食。
迷思:7.我要減肥,所以我不該吃紅肉?
事實:沒有證據顯示紅肉比較容易導致肥胖。紅肉可以吃,但請選擇脂肪少的部位。
迷思:8.愈來愈多小胖弟小胖妹是因為學校體育課太少?
事實:很遺憾,家長不能把責任怪到學校。英國半島醫學院研究發現,不管當天有沒有體育課,兒童每天的運動量都差不多,只要在學校動多一點,在家就少動一點。重點不在有沒有體育課,在於小孩好不好動,有沒有玩伴。
迷思:9.我不愛運動是天生的?
事實:非常有可能。北卡羅萊那大學從老鼠的實驗發現,好不好動,天生決定一半以上,但主要差別可能不是來自基因,而是大腦。目前科學家正在研發讓人更愛運動的藥物。
迷思:10.有些蔬菜水果,在咀嚼消化的過程消耗卡路里,吃下去熱量不增反減?
事實:天底下找不到負熱量的食物,可以愈吃愈瘦。葉菜類的確要花力氣去咀嚼,但消耗的熱量跟看著他們長大差不多,只要加一點點調味料,熱量就是正的。
關鍵字:熱量,減肥,肥胖,健康
莊淇銘的秘訣很簡單,如果一個人需要及能夠消耗掉的熱量等於一,就是「一減一等於零」──維持一進一出的熱量平衡,而不是一.五減一.五等於零(多攝取五○%,再拚命想辦法消耗掉那多餘的五○%)。
因此,莊淇銘認為,「減肥」二字,本就不應該存在。若不想再花費心力減肥,就不要過量地「撿垃圾」,在身體裡儲存不必要的熱量。
這哲學看來簡單、基本,實則需要對身處險惡的「致胖環境」有高度自覺,有意識地調整生活。
他從二十五年前就觀察到,現代社會因為環境、工作型態等已改變,人們卻還在用舊的飲食思維面對新的生活型態。例如,農業社會需要勞力,有高熱量消耗,且工作型態是「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因此需要早、中、晚餐的三餐飲食習慣;但現代社會勞力消耗少,甚至太少,還得刻意運動。
「我們會被習慣、思維制約,」他說,例如,會議就一定要吃點心、每天一定得吃三餐等。「但應該自己要調整,每個人調整方式不同,但就是一減一等於零。」
三十五分鐘步行內的路程,他就用走的,平均每天要走一萬步;他一天只吃兩餐,有時中午有聚餐,他不喝茶、不吃水果,只喝水。
接受採訪時,他點了一杯果汁。他笑說,等會兒,就要多走一點,確保多的這一份熱量消耗出去。
環境不變,自己先變
「不要等環境改變,」馬偕醫院家醫科主任黃麗卿說,「個人在所處環境裡,一定要找尋自己最適合的體重維持方式,融入生活。」
特別是,現代人常有減肥的心,卻沒有實際的知識與行動。黃麗卿觀察,減重門診中,八成的人停留在思考前期與思考期,進入少許改變的人只有一○%到一五%,能進入行動期的人就更少了。「最主要是人們對於體重還有健康飲食的知覺還不夠強烈,」她說。
首先,可從了解自己有沒有體重危機做起。
富邦證券總經理程明乾對體重就時時保持「警戒」。對固定會跑步、打高爾夫、爬樓梯的他而言,體重的大敵在頻繁的應酬。接受採訪的這一週,他從星期一到日,天天晚上都有飯局,上星期還有一個晚上連跑三場的。
「但我自己有個標準,就是體重絕不能看到八字頭,」他說,有幾度他的體重悄悄爬上八十大關,他就加強運動頻率,或實行忌口。
目前台灣對成人肥胖的定義,是BMI(體重(Kg)/身高平方(m2))超過二十七(過重的標準是二十四),或男性腰圍超過九十公分、女性腰圍超過八十公分。
更重要的是,體重是健康狀態的反應,每個人都該關心數字控制背後的意義。包括肥胖帶來的三高(高血壓、高血糖、高血脂)與癌症問題。
「個人要體認到,健康是人生重要的一環,」千禧之愛健康基金會執行長陳欣勵說。他們七年來推動量腰圍、減腰圍活動,在企業內檢視成績時,不只看減下腰圍的公分數,也看三高(高血壓、血脂、血糖)異常狀況是否改善。
了解放進口中的食物
下一步,則要更積極了解放入口的食物。
馬偕醫院營養師趙強就感嘆,整體環境對營養、飲食的基本教育不夠,小朋友沒有機會從小就接觸食物、了解食物,常常只看到一份份烹煮好的菜餚,更別談食物的分類,或了解食物的營養。
「連挑選食物概念的都沒有,點菜就先點好吃的,沒想到搭配的問題,」趙強說,現代社會缺乏對食物的基礎知識及均衡飲食的習慣,只習慣性的辨認「天使」或「惡魔」食物──哪些東西絕對不能碰,或這食物好,就多吃點。飲食只有好壞觀念,沒有均衡觀念。
如果對食物的應吃份數、提供的營養多用心了解,在生活中落實體重控制,就會容易得多。
光寶文教基金會的蘇文雯就對入口的東西很著重。她十年來體重儘管緩步上升,但都維持在標準值內。她說,自己參加過公司開設的營養課程,看到食物,大致能分辨有幾大卡、該吃多少。同時,她一定先吃蔬菜,吃肉,也一定先挑白肉。
第三步,則是檢視自己的生活,調整適合自己的飲食方式。從工作型態、可能的活動空間和時間、入口的食物等,找出最適合自己的飲食。
例如,和莊淇銘一天只吃兩餐不同,馬偕醫院家醫科主任黃麗卿一天吃四餐。她一定吃早餐,好開始一天的工作,但因為同為醫生的先生下班往往九點半、十點了,她為了和家人一起用餐,往往晚上還會多吃第四餐。她清楚自己每天所需熱量約在一千四到一千五百大卡,平均除以四,每餐的量就要減少。
「並不是三餐、兩餐的問題,而是總體熱量的問題,」黃麗卿說,「要做個人自我環境最好的選擇。」
雙和醫院復健醫學部主任劉燦宏的方法,則是注意「份量」。中式餐飲很複雜,常算不清熱量,他的方法是均衡飲食,但量只吃一半。另外,他也建議過一個「活躍的生活」,盡量尋找工作中、通勤中及休閒中活動的機會。
你不是沒有選擇
第四步,專家們也提醒,儘管環境難以改變,消費者還是要懂得要求。在危險的致胖環境中,其實消費者不是沒有選擇的。
劉燦宏舉例,如去買漢堡,可以要求不加起司、多加蔬菜,或者希望肉用乾煎,不要加油。他指出,加不加油,熱量可能就差上三○%。
趙強現在也會鼓勵病人去要求廠商。如買便當時,菜不要放在飯上,或不一定要加那一匙滷汁,減少湯水油脂吃下肚的機會。
最後,要保持正向的心態,了解,信任,並享受自己生活的方式。
黃麗卿表示,和參加被動式的減重,如規劃好的低卡組合餐或代餐相比,主動規劃、創造自己生活中能執行的方式,對體重控制更加分。
這樣的主動性能帶來正向思考,知道自己做的是一件有益的事,而更能堅持有效,例如自己不是在挨餓,而是在尋找恰當、對自己不會造成負擔的飲食;或者運動不是在受苦,而是步往身心輕盈的過程。她鼓勵在體重控制時,可以多去尋找這方面的激勵與改變。
錯誤觀念讓你更胖!肥胖十大迷思
迷思:1.晚上八點後不該進食?
事實:重點不在幾點吃,而在一天吃多少又消耗多少熱量。要是習慣睡前吃一點,請先思考今天今天已經吃多少熱量下肚?
迷思:2.喝的食物或飲料比起吃的較不會變胖?
事實:不管吃的、喝的、固狀、流質、液狀,只要是熱量都會變胖。許多人夏天吃得不多,但一杯七百C.C.全糖珍珠奶茶下肚,就相當於一碗白飯,連喝20天,就會胖一公斤肉出來。
迷思:3.發育中的小孩因為還會長高,胖個幾公斤無所謂?
事實:這是錯的,愈來愈多研究發現,成年肥胖來自發育期的不良習慣。家長應該協助兒童攝取健康的養分,減少他們看電視、用電腦的時間,多外出運動。
迷思:4.只要喝零熱量可樂就不會變胖了?
事實:對偏好傳統可樂的人來說可能是個好消息,喝低糖或無糖可樂的人甚至比喝一般飲料的人容易變胖。德州大學健康科學中心的科學家對於這個結果也感到困惑,推測是因為人腦對於人工代糖會產生化學作用,而更愛吃一般甜點。
迷思:5.冬天比較容易變胖?
事實:事實上,如果飲食量不變的話,冬天人體的代謝速度會加快,以提供熱量,是有助於減輕體重的。要是過一個冬天後胖了一圈,很可能是因為貪吃又不動造成。
迷思:6.斷斷續續的控制飲食,會讓身體代謝亂掉?
事實:不會。加拿大研究員人員比較各組人員發現,人體的代謝速度和年齡、身高、體重有較大關聯,和今天吃多少下肚無關。所以請不要放棄,下一餐就開始控制飲食。
迷思:7.我要減肥,所以我不該吃紅肉?
事實:沒有證據顯示紅肉比較容易導致肥胖。紅肉可以吃,但請選擇脂肪少的部位。
迷思:8.愈來愈多小胖弟小胖妹是因為學校體育課太少?
事實:很遺憾,家長不能把責任怪到學校。英國半島醫學院研究發現,不管當天有沒有體育課,兒童每天的運動量都差不多,只要在學校動多一點,在家就少動一點。重點不在有沒有體育課,在於小孩好不好動,有沒有玩伴。
迷思:9.我不愛運動是天生的?
事實:非常有可能。北卡羅萊那大學從老鼠的實驗發現,好不好動,天生決定一半以上,但主要差別可能不是來自基因,而是大腦。目前科學家正在研發讓人更愛運動的藥物。
迷思:10.有些蔬菜水果,在咀嚼消化的過程消耗卡路里,吃下去熱量不增反減?
事實:天底下找不到負熱量的食物,可以愈吃愈瘦。葉菜類的確要花力氣去咀嚼,但消耗的熱量跟看著他們長大差不多,只要加一點點調味料,熱量就是正的。
0 意見: